這個春節大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想必就是人多吧。
各大景區擠破頭,吃個飯排幾十幾百號,各大商場人山人海,連電影院都人滿為患。這樣的盛況大家是不是很久沒看到過了?
春節檔4天破了50億、旅游業反超2019、煙花白酒銷量暴漲……這是不是說明,大家望眼欲穿的報復性消費終于要來了?很多媒體也對2023的經濟形勢表達了樂觀的態度,認為經濟要迎來強勁反彈了,形勢是一片大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是,當下的消費真的能稱之為報復性消費嗎?這樣的情景又能當做是經濟復蘇的判斷條件嗎?
在最近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有專家說了,2023年消費的反彈其實是板上釘釘的,但關鍵是“度”的問題,真的會出現大家期盼的“強勁”反彈嗎?這就要考慮到很多實際情況,要理性預期了。
其實啊,報復性消費,說破了就兩個必要條件,收入和信心。想要報復性消費,首先得有“報復性”生產、“報復性”收入,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大家才敢去花錢啊。
那又有人說了,我們地主家有余糧,怕什么。7萬億的超額儲蓄能夠帶動報復性消費,拉動經濟復蘇。但現實是,能讓老百姓去消費的不會是儲蓄,而是持續的收入和信心作保障。如果老百姓手里沒有足夠的消費資金,沒有安全的生活收入保障,消費又哪來的動力。
甚至有專家說要對存款50萬以上的居民征稅,其實出發點還是希望刺激消費,希望老百姓的儲蓄釋放出來,進入市場流通。但這顯然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提議。
老百姓的儲蓄能不能夠釋放出來,要看什么?要看就業水平。收入增長快了,大家才有信心去花錢,這筆儲蓄才能釋放出來。
所以,不看經濟總體形勢,說報復性消費能帶動經濟復蘇顯然是牽強了點。
而當下,小商小販生意的回暖、旅游業的恢復所帶動的相關就業,才是支撐消費復蘇的因素。眼下經濟重啟過程中的“窗口期”,也許我們都應該好好想一想,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做一些準備,才能更好的順勢而為。擼起袖子加油干才是硬道理。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