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魚兒
編輯 | 楊旭然
2022年11月21日,在因為疫情而封控的石家莊某小區群里,發布了防疫信息:“明天核酸取消,改發抗原和連花清瘟”。
(資料圖)
在其他的小區群眾,已經有居民曬出了領到的防疫物資:連花清瘟。
雖然根據藥品說明書來看,連花清瘟顆粒在2020年4月獲得批準增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輕型、普通型”的適應癥,而連花清瘟膠囊的適應癥只是流行性感冒。但對于普通居民來說,這些差距他們很難分得清楚,抑或是無關緊要。
在疫苗的更新跟不上新冠病毒變異的速度,特效藥遲遲不能上架的困局中,連花清瘟已經在事實上成了各地防疫物資的標配,也成了在許多人在疫情的“混沌”中唯一能抓住的心理安慰。
“連花清瘟賣斷貨”的消息近期也登上了微博熱搜。有報道稱,部分地區出現連花清瘟膠囊和顆粒“一盒難求”的現象。而11月22日,以嶺藥業發布了提醒廣大消費者注意市面上假冒“連花”系列產品的聲明,也從側面印證了連花清瘟的火爆程度。
雖然一直沒有公布過連花清瘟的具體銷售額,不過以嶺藥業也曾公開表示,連花清瘟因其治療新冠、流感及感冒的特殊產品屬性,銷售狀況良好。
在連花清瘟系列產品“藥勁兒”的催動下,以嶺藥業成了疫情經濟中的一匹黑馬——在二級市場里也出盡了風頭。在過去的近兩個月內,以嶺藥業成為了A股投資者的寵兒、資本市場的焦點。市值一度達到歷史最高值超770億,近兩個月增長最高超過140%。
但如果僅在疫情期間賺到一波,現在來看,仍是一個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
連花清瘟產品成了催動公司業績增長的強勁引擎。
2020年之前,以嶺藥業的業績平平無奇,并無特別之處。
2011年-2019年,以嶺藥業營收從19.53億元增長至58.2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12.91%;歸屬凈利潤從4.54億元增長至6.0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僅有3.27%。
同樣,僅用了300多天就研發成功,并于2004年推出的連花清瘟產品,也和彼時的以嶺藥業一樣,無法躋身到中國醫藥經濟的頂流之列。
根據2019年以嶺藥業半年報來看,其2018年在中國城市公立、縣級公立市場中成藥呼吸系統疾病銷售收入TOP10中排第五位和第十位,市場份額為1.82%和0.95%。在2018年OTC終端感冒藥銷售排行中排行第五。
一直以來,“連花清瘟蒲地藍、藿香正氣感冒靈”雖然合稱“中成感冒藥F4”,但連花清瘟始終位居末席。但是,從2020年開始的新冠疫情肆虐,成了連花清瘟從“平平無奇”到“濃眉大眼”的蛻變契機。
2020年1月發布的第四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第一次出現連花清瘟,且此后的第五至第九版方案,一直在列。同年3月,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篩選出的有效藥物“三藥三方”,連花清瘟赫然在列。
最重要的是,2020年4月1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連花清瘟顆粒在原批準適應癥的基礎上,增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輕型、普通型”的新適應癥。不到半年的時間,即被批準適用于輕型新冠癥狀的治療,監管層和以嶺藥業的動作之快可想而知。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輝瑞的口服新冠特效藥Paxlovid,從研發到被各國緊急批準使用,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
監管層的首肯之下,連花清瘟產品成了催動公司業績增長的強勁引擎。
2019年,以嶺藥業以連花清瘟為主的抗感冒類藥收入為17.03億元;2020年,以連花清瘟為主的呼吸系統類藥物收入猛增至42.56億元。板塊增量為25.53億元,占2020年以嶺藥業營業收入總增長29.57億元的86%。
連花清瘟也直接位居感冒類中成藥的NO.1。
根據米內網數據,2021年公立醫療市場連花清瘟位列中成藥感冒用藥銷售排名位列第一名,其市場份額高達41.78%,遠遠超過了第二名雙黃連口服液的7.31%。在零售終端,2022年上半年連花清瘟膠囊亦超越感冒靈顆粒,位居感冒用藥/清熱類銷售額第一位。
以嶺藥業股價表現(2020年1月至今)
疫情以來,以嶺藥業的股價在二級市場出現過三波大漲。2020年,以嶺藥業在不到四個月時間內股價從7元多沖到28.92元,而此前以嶺藥業股價自上市以來多在10元上下徘徊。
此后2021年底到2022年初、2022年底又經歷了兩次大幅度上漲。連花清瘟的“藥勁兒”之大可見一斑。只是,投資者對其未來的疑惑也會隨之而來。
并非杞人憂天。
其實在疫情之前的2017年-2019年,以嶺藥業其實已經遭遇了發展瓶頸,尤其是凈利潤方面,有兩年出現了僅有1%的增長,扣非凈利潤甚至出現了負增長,與之前幾年的高速發展相去甚遠。
疫情來了,連花清瘟火了。雖然這是以嶺藥業困頓當中意外收獲的一劑“猛藥”,但并不一定是能夠長久的“良藥”。連花清瘟已經和新冠綁定得太深了。
我們從以嶺藥業的財報中可以看出,2020年公司營收增速超過50%,凈利潤增速超過100%。但是在疫情較為穩定的2021年,公司增速又迅速回落。
進入2022年以來,以嶺藥業營業收入又進入到持續負增長。在疫情的再度反彈、消費者需求高漲的情況下,這讓人倍感困惑。由此,一個無法回避的靈魂拷問始終縈繞在以嶺藥業和它的投資者的身邊:疫情總會過去,屆時高漲的股價將何去何從?
根據現有數據來看,即便是連花清瘟,在疫情過去之后也必須要面對增長的瓶頸。
從市場規模來看,呼吸系統用藥這些年來增長較慢。米內網數據顯示,2015 年以來,公立醫療端呼吸系統中成藥銷售規模保持正增長,2019年規模超400億,復合增長率為 4.52%。2020 年受疫情影響,銷售額更是下降 29.63%,2021 年實現恢復增長13.09%,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從零售藥店端來看,中康資訊數據顯示,2022 年上半年零售端感冒用藥/清熱類市場規模約 146 億,同比下降 4.55%。從產品表現看,2017-2020年TOP5穩定增長,2021年普遍下降,5 年復合增長率也僅為5.35%。
整體上看,呼吸系統用藥稱不上是個好的賽道。按照芒格的說法,這原本是一個沒有多少魚,也不適合釣魚的地方。
為了擴張市場,以嶺藥業把全球化視為中藥的方向,一直在大力推動連花清瘟出海。2021年,連花清瘟膠囊分別在蒙古國、烏茲別克斯坦、肯尼亞、烏克蘭獲得了上市許可。包括連花清瘟已在巴西、印度尼西亞、科威特、柬埔寨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批上市,其中在科威特獲批新冠適應癥;在烏茲別克斯坦,連花清瘟入選了衛生部發布的抗疫藥品白名單;在泰國、柬埔寨,連花清瘟獲準進入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用于治療當地患者;2021年7月,連花清瘟也入選柬埔寨衛生部發布的新冠肺炎輕癥患者居家治療方案。
聲勢看起來浩浩蕩蕩,但從國際上對于疫情防控的態度,以及海外市場對中醫藥的認可程度來看,以嶺藥業的主要市場至今仍是國內,且只能是國內。2022年上半年,以嶺的國際收入占比來看,還未超過6%。
此外,同屬連花系的“連花清咳片”,在 2020 年獲批上市,并于2021年通過談判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在連花清瘟銷售渠道的支撐之下,這款新藥被以嶺藥業給予厚望。2021年,連花清咳片實現銷售收入同比增長逾 60%,不過基數太小,總金額只有五千萬元,對于以嶺百億的大盤子而言仍顯稚嫩。
連花清咳片的銷售規模仍然很小
在以嶺藥業官網的公司介紹中稱,除了中藥,公司還有化生藥、健康產業兩大業務板塊,不過仍然雷聲大雨點小,在業績報告中始終未有明確的體現。
以嶺藥業未來的后勁在哪里,至今還未顯現。但高高在上的股價和估值展示著投資者的熱情,也在給企業以增長的壓力。截止2022年11月23日收盤,以嶺藥業市值668億元,超過了同仁堂、華潤三九、濟川藥業、東阿阿膠等幾乎所有的行業明星企業。同時其超過35倍的市盈率,也和收入的負增長、凈利潤的溫和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可以說,以嶺藥業的處境,是一大批被“疫情餡餅”砸到的企業的縮影。這其中包括了中藥企業、核酸檢測企業,還有疫苗企業。
只不過,這樣的機會恐怕一輩子只有一次,即便是有第二次,也不知道什么時候。
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如果對于這魔幻一般的行情太過入戲,恐怕會陷入到風險中。
而對于相關的企業來說,疫情的正面影響仍未過去,銷售產品和提供服務的錢仍然非常好賺。但同時也更應該去思考如何讓賺來的這份“國難財”真正有效地循環,更多地為國民健康增加福祉。這才是有長遠規劃的企業所應盡的社會責任,也不負全社會的信任和支持。
關鍵詞: 以嶺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