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樂居財經
時間:2022-11-03 16:54:38
【資料圖】
伴隨著“惠民保”等健康險的高增長發展紅利,已有兩家健康服務提供商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分別是圓心科技和思派健康。這兩家公司業務類似,并且都獲得了騰訊的大手筆投資。10月27日,思派健康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上市申請,摩根士丹利、海通國際為其聯席保薦人。思派健康曾于2021年8月6日、2022年2月25日遞表后失效,這次是思派健康向港交所發起的第三次沖鋒。此次IPO募集資金將用作進一步擴展特藥藥房業務,進一步擴展醫生研究協助業務,用于技術研發及提升技術基礎設施等。從2014年切入大健康賽道,以醫療大數據起家,思派健康致力于打通中國醫療健康系統的患者、醫生、醫療機構、制藥公司及支付方之間的壁壘,構建醫藥健保的服務閉環。成立至今,思派健康歷經8輪融資,共計超30億人民幣,戰投方包括騰訊、富達投資(Fidelity)旗下的投資基金、時代資本、 IDG資本、雙湖資本、眾為資本、鼎暉等。目前,思派健康仍處于“燒錢”階段,僅2021年虧損高達37.49億,如何解決盈利困局是其需要直面的首要問題。思派健康于2015年成立,從A輪至F輪,思派健康一共完成了8輪融資,總金額超30億人民幣,背后的投資方包括騰訊、富達投資(Fidelity)旗下的投資基金、時代資本、 IDG資本、雙湖資本、眾為資本、鼎暉等,以及近兩年在醫療和生物科技上市中的二級市場專業投資人如Hudson Bay、Octagon、3W等。最初成立時,創始人馬旭廣與早期雇員以及投資者通過Lucky Seven公司持有86%的股權,對思派健康擁有控制權。樂居財經《穿透IPO》發現,從2016年B輪融資開始,騰訊開始“青睞”思派健康,參與了思派健康B輪、D輪、E輪、F輪融資,累計砸進2.2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6億元),最終成為第一大股東。截止2022年10月25日,騰訊通過全資附屬公司Tencent Mobility及由其控制的TPP Follow-on 共同擁有27.77%的股份。根據上市前條款,思派健康A1輪融資每股成本只有0.15美元,2021年的F輪融資每股成本超2.24美元,是A輪成本的近15倍。6年時間,公司估值從1.4億增至超120億元,翻了近86倍。目前,騰訊手中股份估值約35億元,浮盈約18.6億元。除騰訊之外,IDG資本通過IDG China Venture、IDG China V,分別持股2.93%、0.17%,合計持股3.1%。創始人馬旭廣通過LuckySeven持有7.57%股權,創始人李繼通過Spire succession持股5.31%;三家雇員激勵平臺Wise Approach、Creative Pioneer、Sail Far,分別持股5.37%、2.14%、1.33%,合計持股約8.84%。馬旭廣、李繼、Wise Approach、Creative Pioneer、Sail Far為一致行動人,共計持有股權21.72%。騰訊作為思派健康的大股東,不僅在資金方面給予支持,在業務層面也有交集。以2021年為例,思派健康向騰訊及其控制的子公司提供服務獲益684.3萬元,此外,思派健康向騰訊購買技術支持服務177.2萬元以及購買支付服務368.2萬元。除此之外,思派健康的PPS業務亦有較大部分是通過騰訊支付管道獲得的。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通過騰訊的支付管道收取的總保費約為7.49億元,較2020年所收取者高出超過兩倍。預計2022年透過騰訊的支付管道收取的總保費將增加約70%,并于2023年至2024年增加約25%至30%。”近年來,思派健康營收快速攀升,然而虧損擴大的幅度遠超過營收增長的速度。據招股書披露,在2019-2022年上半年,思派健康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0.39億元、27億元、34.74億元、18.8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81.96%。從具體業務線來看,思派健康目前經營三條業務線,包含醫生研究解決方案“PRS”、藥品福利管理“PBM”、供貨商與支付方解決方案“PPS”。以特藥藥房為核心的PBM業務,占營收大頭。2019-2021年,PBM的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83.1%、91.9%及90.3%。按照2020年特藥收入計算,思派健康為國內最大私營特藥藥房。此外,PRS業務經營著全國最大的腫瘤臨床試驗現場管理組織“SMO”,PPS業務已經通過覆蓋全國的150多個主要城市的醫院、全科醫生及專家的醫療服務網絡合作伙伴達成了超過1430萬名會員。思派健康營收節節攀升,然而,其在凈利潤上的表現卻大打折扣。2019至2021年,思派健康期內虧損分別為5.96億元、10.42億元、37.49億元。三年合計虧損更是超過53億元。就虧損的情況,思派健康解釋稱,主要是由于在往績記錄期間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平值虧損所致。國際會計準則下,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于公司賬面的虧損,但并非公司實際支出,對公司實際運營并無太大影響。經調整的Non-IFRS損益表現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別為-2.54億元、-2.59億元、-3.65億元,與公司的現金資金相比相對可控。不過,即便剔除上述原因,思派健康自身的盈利能力仍需突破。2019-2021年,思派健康毛利率分別為7.9%、6.9%、8.2%。在思派健康的三大業務線中,營收占比最高的是PBM業務,然而其毛利率在三大業務中墊底。以2021年為例,PBM的毛利率僅為5.9%,而同期PPS的毛利率卻高達57.4%。而在2021年末,思派健康的銷售費用為2.91億元,管理費用高達6.7億元,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合計在當期34.74億元收入中的占比達到了27.66%。伴隨著“惠民保”等健康險的高增長發展紅利,近日,有兩家健康服務提供商向港交所提交最新一版招股書,分別是圓心科技和思派健康。這兩家公司業務類似,并且均獲得了騰訊的大手筆投資。截至思派健康、圓心科技申報港交所上市之前,騰訊已成為了思派健康的第一大股東,持有其發行前27.67%的股權;同時騰訊也是圓心科技的第二大股東,持有其發行前11.14%的股權。作為重要股東,騰訊還為思派健康、圓心科技提供網絡支付和流量接口服務。2019年,思派健康開始涉足惠民保,與保險公司的的惠民保、健康險業務合作。截至2022年6月30 日,個人注冊會員超2000萬人。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內容包括:思派健康與保險公司共同開發定制化和差異化的保險;同時,為保險公司進行成本管理,包括理賠的醫療費用支出等,以及通過分銷健康險產品從保險公司獲取經紀傭金等。而圓心科技于2018年與太平保險公司合作推出醫療保險產品后,逐漸涉足惠民保。根據圓心科技招股書披露,截至2022年8月31日,圓心科技已為159家保險公司及八家再保險公司提供服務、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40多款新特藥保險產品、協助在超過100個城市推出普惠型商業健康保險,并分銷合計41個健康險產品,管理32.9百萬份保單,旗下還擁有一家保險科技公司——圓心惠保。除了騰訊重倉的這兩家“惠民保”推手以外,在中國大健康領域的知名醫療保險第三方管理公司正迅速發展。因數健康、鎂信健康、商保通等多家公司在惠民保等健康險的高增長發展紅利下,同樣成為了醫療健康風投賽道上的“明星寵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