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山東新聞7月29日電(王采怡)“《周易》通常被誤認為是預測命運的術數,但它更應該被理解成在意識深層與自我相遇的一種冥想方法。”在“海外易學研究新視野”國際學術討論會的小組發言中,韓國周易學會會長、韓國朝鮮大學客座教授李善慶提出,新儒教洞察力卓越,但難以表現深層意識,利用《周易》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由山東大學易學與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中國周易學會、《周易研究》編輯部主辦的“海外易學研究新視野”國際學術討論會7月29日持續在濟南舉行,來自中國、美國、韓國等國家的專家學者通過主題發言、小組討論等形式多維度探討易學研究新路徑,促進易學文化傳播互鑒。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成中英指出,當代物理學與易學本體宇宙論都是對真實世界整體的認識,科學家傾向用量子論解釋易學或根本忽視易學,而當代的一些中國易學者則偏向附會量子物理,同樣消解了易學的“生生不息”思想,如何建立“一體二元”的關系是研究關鍵所在。 “量子宇宙與人的心智之間可以互詮互補,《周易》從生命整體提供了人類認知宇宙現象以及人和宇宙互動關系的根本詮釋。”
成中英表示,易學與物理學并不一定有嚴格的交匯點,但卻體現為兩個層次的互含性與互補性。“我們必須區分兩個觀點,一個是宇宙排除人類生命心智的理解,另一個是宇宙包含人類生命心智的理解。前者未能體現宇宙本體的整體性,后者則認識到整體,其中宇宙變化與人生結構的關系,猶如人的身與心,互為體用、缺一不可。”
“回顧20世紀《周易》哲學的研究,除了熊十力外,后來的學者多受20世紀初‘疑古思潮’的影響,觀點大多以偏概全。”香港教育大學文化歷史講座教授鄭吉雄指出,20世紀易學研究視卦爻辭為占筮工具,不認為其有哲學可言,因而論述《周易》哲學時只討論《易傳》,置經文不理,不能深切認識“經”“傳”源流的異同,導致扭曲易學傳統,不利于探明《周易》哲學的內涵。他認為,當代學者應突破20世紀易學研究框架,開拓嶄新的研究視野。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教授林安梧發現,《易經》中的“咸”“恒”兩卦在當代對愛情和人倫有獨特的啟示。“咸”“恒”兩卦蘊含了男女之愛、夫婦之德、父母之道,其所構建的家庭觀是一種平等格局的觀念,而傳統由三綱所主導的家庭觀,則重在控制、支配與管理。“當今時代,男女平權已成為共識,封建傳統的家庭觀已經式微,汲取《易經》生生哲學的智慧,建立平等、真情、互動的家庭觀刻不容緩。”(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