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股票 >

《長安三萬里》帶動唐詩熱!他們在長安城共話“詩之長安”

電影《長安三萬里》火遍暑期檔,帶動國民閱讀唐詩的熱潮。為弘揚優秀詩詞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出版重鎮——中華書局于7—8月開啟“唐詩三百回長安”系列活動,為讀者持續提供親近傳統的文化大戲。

活動現場嘉賓與讀者合影

繼第一站徐州《


(資料圖片)

南開大學張靜教授、北京大學周興陸教授、讀書博主趙健在方所書店與觀眾讀詩品詩,以通識視野導讀《唐詩三百首》,帶領大家與唐詩三百,相逢長安。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活動開始,嘉賓們回答了一個主題性問題,為什么《唐詩三百首》被認為是必讀經典。張靜教授從詩的定義與價值發論,她以“溫柔敦厚,《詩》教也”落點至《唐詩三百首》,張教授認為,三百首的選本體量是最適合大眾閱讀的。周興陸教授同樣以古語“詩者,天地之心也”講述詩之意義,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共知、共識、共情”的概念,分別對應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和情感共鳴。他認為這不僅是詩詞,也是整個中國古典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意義所在,需要代代傳承。

提及《唐詩三百首》的選錄標準,張靜教授知人論世,從作者“蘅塘退士”談起,又提到因傳播賦能,特別是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加持,使部分詩家喻戶曉,但是同樣有一些不太耳熟能詳的“寶藏”詩篇,也非常值得我們挖掘。以一首無名氏的《雜詩》為例,她向大家展示了詩之美的一層重要內容——音聲之美。同時,也點出其蘊含的思鄉游子情,引起了現場觀眾的共鳴。歷史沒有記住詩人的名字,而這一份深情,伴隨著詩句穿越千年,回響不絕。

活動現場

周興陸教授從專業的角度,將《唐詩三百首》的成書,精煉為“唐詩的經典化”。《全唐詩》四萬余首,從同時代的《河岳英靈集》,到宋代王安石《唐百家詩選》、明代高棅《唐詩品匯》、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等等,至《唐詩三百首》,秉持“標舉盛唐,兼顧中晚”,標尚“格局”與“格調”,既是溫柔敦厚的詩教體現,又為養正化人的蒙學教材。各時代都有選編唐詩的意識,也正是唐詩經典化的過程。

隨著生活方式改變,文化交流和傳播的方式也在更迭。張靜教授認為“抖音是這個時代的絕句”,抖音表現著大眾的日常生活,與絕句相似,運用極少的符號,在極短時間之內傳情達意。而在文化傳承的角度,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張教授真切地說,讓以詩詞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能夠鮮活地活著,能夠觸動更多人的心靈,是這一代人的責任。延續詩教傳統,以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結合科技元素和新的傳播手段是有效路徑。

周興陸教授以通俗生動的例子進行解構,他認為不論是三國史事的衍生,還是雜劇戲曲的形成,都傳達出一個要旨:傳統需要通過新的符合時代的方式進行“演義”,才能為新的時代所接受。所謂“義”,便是要體現時代的認識,面對當今的人民群眾,要思考他們需要什么,我們又能提供什么。周教授認為“活古化今”,要對詩詞進行再轉化、再創造,讓詩詞“飛入尋常百姓家”。

二位老師的回答,引得現場掌聲不斷,主持人趙健博主總結道,亦是有幸,看到當代著名的唐詩研究者,把他們畢生的學術研究精華,通過中華書局圖書的高質量出版,被更多當代的年輕人所看到,為大眾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

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是必然趨勢,近期電影《長安三萬里》的熱映,也掀起了關于古典美學、傳統詩詞、大唐盛世的討論熱潮。觀眾席中不乏讀者,特別是小讀者們,期望對主角之一的李白,在電影之外有更多的了解。張靜教授對李白的《玉階怨》進行了賞評,認為讀詩讀到最后是讀人,讀的是詩人,讀的也是自己。而周興陸教授則講到來西安見民眾“吼”詩被深深打動,思及詩歌的“超我境界”,通過《將進酒》表達了李白在詩中掙脫現實桎梏而得以自由,我們也能在《將進酒》中同慨同嘆,以“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最后,長安城里,再論長安。趙健博主分享自己的見聞,具體地講述了在國人心中乃至世界范圍,“長安”都是一個持久且深刻的印記,再引二位老師探討。張靜教授從詩詞延伸,詩人們在長安行跡、創作、追憶,最后指出,長安是不用刻意標榜提醒,而熔鑄在中國人基因血脈之中的精神原鄉。周興陸教授以歷史為據,從古時考場、大一統的情結、漢唐向往以及國家象征等,闡述長安是中國文化強烈向心力的體現。

活動現場

講座結束后,現場新書《唐詩三百首》(抖音名師共讀版)、《

據悉,“唐詩三百回長安——名師共讀會”系列活動第四場將于8月3日在中華書局舉行,主題是“電影《長安三萬里》中的唐詩與百年中華的出版”,第五場將在上海8月20日上海書展舉行。

采寫:南都記者 黃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