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財經評論 >

解碼600年傳承,水井坊探索“活態文化”新發展

歷經600多年歲月洗禮,水井坊依然展現出鮮活的生命力,并借助科技的力量,解析美酒的品質密碼。

9月1日,水井坊“生生不息600年·活態傳承 發展未來”大會在成都舉行,水井坊“一號菌群”階段性研究成果發布,同時,還在中國酒業協會及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協會的指導下,聯合推出了《水井坊古窖池保護性生產規范》。


(資料圖片)

“生生不息600年·活態傳承 發展未來”活動現場。 企業供圖

兩項成果讓業界看到,“活著”的古窖池,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品質價值,在水井坊的探索與研究中不斷涌現新成果。而水井坊著力構建的“活態文化”體系,正成為助推自身向前發展的動力,賦予水井坊高端濃香品質底蘊新表達。

老酒坊背后的“活”歷史

何為水井坊的“活態文化”體系?要從位于成都鬧市中的水井街酒坊說起。

1998年開啟的科學考古證明,水井街酒坊上起元末明初,經過歷朝歷代增建修繕,前后連續使用600余年,是我國當年發現的古代釀酒和酒肆的唯一實例,堪稱“中國白酒第一坊”。

2013年,水井坊博物館在水井街酒坊遺址上建立,因其最大特色是一直在生產和作業的古窖池,這在國內同類博物館中也屬首家,于是有了“活著”的博物館之稱。

水井街酒坊600多年從未間斷生產。 企業供圖

2023年8月11日,“生生不息600年·水井坊科學考古二十五周年主題活動”在成都水井坊博物館舉行。二十五年間在考古、文保、釀造和科研等領域對守護水井坊傳承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及工作人員,在活動中得到了來自水井坊最真摯的敬意。

這場活動既是對水井坊多年來文化傳承、文物保護工作的一次總結,更直觀展示水井街酒坊歷經600余年傳承與發展依然鮮活的生命力。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何勇表示,“二十五年前的科學考古,見證了水井街酒坊是中國白酒的一部無字史書,是與時代同行并且在賡續中不斷傳承的‘活態文化’。”

重磅科研成果詮釋水井坊品質密碼

在中國酒業協會8月舉行的“中國酒業活態文化高峰論壇”上,行業專家指出,“活態文化”是一種活著的傳統文化,更是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指引。

當中國白酒行業邁入新發展階段,水井坊正嘗試塑造更具有理論完整性、價值獨特性、市場領先性的活態文化體系。

2023年9月1日,水井坊“生生不息600年·活態傳承 發展未來”大會在成都舉行。作為大會公布的兩項成果之一,水井坊專屬的窖池微生物“一號菌群”的最新階段性研究成果,從新角度揭示了水井坊品質與風味背后的密碼。

該成果顯示,科研團隊在水井坊窖池中發現近4000種微生物,包括對酒體品質十分重要的喜熱菌、醋酸菌等;還有潛在新微生物103種,含有37條獨特的生香代謝通路,這些對于形成水井坊酒的風味和品質意義重大。該成果還顯示,水井街酒坊600多年不間斷釀造,以及水井坊對古窖池科學嚴謹的養護,讓其中的古菌株持續充滿生命力。

與此同時,科研也解開了水井坊古窖池潛在專屬的古菌株的奧秘。正是它們作為“品質孵化器”,激發眾多細菌潛能,保持生態穩定,才使得窖池內微生物配比接近“黃金比例”,為水井坊酒的飲后體感舒適度和產品品質奠定了基礎。

一號菌群最新階段性研究中首次鑒定到從未被發現、且可能是專屬的103種微生物。 企業供圖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表示:“水井坊通過科研投入,堅持探索古窖池奧秘,對于提升釀造能力、完善工藝技術、提高質量風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對傳統純糧固態發酵工藝的再認識、再升華、再創造。”

新規范樹立“活態文化”樣本

為“一號菌群”提供優質微生態環境的古窖池,讓水井坊積累了豐富的保護經驗,形成水井坊活態文化的基礎。水井坊意識到,塑造好的古窖池生態,需要系統化、規范化、精細化的標準。

9月1日,《水井坊古窖池保護性生產規范》公布,不僅為水井街酒坊古窖池的活態保護建章立制,也填補了行業空白。

水井坊與中國酒業協會、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協會聯合發布《水井坊古窖池保護性生產規范》。 企業供圖

該規范顯示,水井坊采取定期專項評估和完善管理制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窖池管理;從管理檢查、安全保護到宣傳推廣和文物保密等領域,培養具有全方位技能的人才;通過釀造環境、古窖池結構、生產工藝控制、古窖池窖泥養護四方面,進行生產保護,并堅持原址保護、整體保護;強調古窖池對白酒行業以及歷史文物研究、微生物科學、地方文化等領域的價值,需要進一步深度的挖掘、開發和利用。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肯定了該規范的價值,認為這不僅是水井坊,更是中國酒業“活態文化”遺產保護的個性化經驗總結。

業界指出,當前白酒行業進入新的“品質賽道”“品牌賽道”與“文化賽道”,水井坊為行業提供古窖池保護以及菌群研究經驗的同時,還為市場提供不斷創新的高品質產品,展現酒企的擔當。在水井坊的不斷探索中,一個融入水井坊品質印記的“活態文化”體系正日益完善。

文/薛晨

編輯 李嚴

校對 朱名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