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據媒體報道,海南省三亞市某菜市場兩個攤位被貼上了“短斤缺兩”的警告黃牌。7月31日,當地市場監管部門一工作人員回應稱,該黃牌需掛滿30天,到期后就可以撤下來,“確實能督促商家改正”。據了解,目前除了三亞,深圳、濟南等城市也采取了同樣的行動。
足斤足兩,本來是商家應該遵循的最基本商業道德,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商家受利益驅使,經常動一些“缺斤短兩”的“歪腦筋”。從線下到線上,從生鮮到熟食,從路邊攤到品牌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斤短兩”現象。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而商家“缺斤短兩”,是對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侵犯。與此同時,“缺斤短兩”者還會擠壓其他守法經營者的市場空間,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損害公平競爭、平等交易的市場秩序。
針對“缺斤短兩”等欺客宰客違法違規行為,給相關商家掛警告黃牌,無疑是個好辦法。一方面,此舉有助于消費者有效“避坑”。不少消費者買了東西,拎在手上總感覺少了分量,但如果手中沒有計量器,也就沒有依據,也就拿商家沒有辦法,再加上如果交易金額較小,一些消費者也不愿費力較真。而被監管部門貼上“短斤缺兩”警告黃牌,則相當于有了“官方認證”,消費者就可以直接“用腳投票”了。
另一方面,此舉使得行政處罰更具警示震懾力,還可以實現公眾的持續監督。對商家,尤其是一些熱門旅游城市、旅游景點的商家來說,監管部門如果只是靜悄悄地予以罰款處罰,商家的違法成本其實是很低的,有的甚至會繼續搞“一錘子買賣”,從“缺斤短兩”中找補罰款損失;即便監管部門將處罰決定書通過市場公告欄、監管部門官網予以發布,但關注到的人群與實際消費的人群可能不會高度重疊,警示震懾效果有限。而如果在商家門口貼上“短斤缺兩”警告黃牌,則會讓商家受到“聲譽懲罰”,進而影響商家的經營收入。如此一來,就會倒逼商家老老實實誠信經營,爭取早日摘牌。
由此而言,對“缺斤短兩”商家掛警告黃牌,值得借鑒推廣。不過,這里需要關注的是,掛牌之后怎么摘牌?畢竟掛警告黃牌只是手段,有效引導商家誠信經營才是目的。因此,也應配套有相對完備的摘牌程序,這樣才能更好引導不誠信的商家知錯就改,重新回歸正常經營軌道。
前不久,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通知,決定自今年7月至12月組織開展電子計價秤市場秩序綜合整治,此次綜合整治正是聚焦電子計價秤“缺斤短兩”突出問題。期待各地探索運用掛警告黃牌這一懲戒方式,更好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當然,在對“缺斤短兩”商家掛警告黃牌之時,不妨對足斤足兩的商家掛上誠信經營牌。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公開透明、獎懲分明的機制更能撬動誠信經營的“杠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