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財經評論 >

「光伏新觀察」產業鏈價格進入下行周期,新老玩家擴產同途不同歸|天天快訊

去年12月初,硅料價格跌破30萬元/噸,僅僅1個月后,又輕松跌破20萬元/噸并繼續下探,一度逼近10萬元/噸關口。農歷春節前的這場硅料價格恐慌性崩盤更像是一次預演,雖然以硅料為代表的光伏產業鏈價格在春節后有所回暖,卻好景不長。

光伏產業鏈價格從上行周期進入下行周期,行業格局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最初風光無限的新勢力廠商即將迎來第一輪大洗牌,無論新老玩家基本上都選擇了上下游一體化布局,業內開始擔憂仍然堅持單一環節布局廠商的抗風險能力。另一個關鍵變量是,近年來“大躍進”式的全產業鏈產能擴張將迎來投產高峰期,新產能會給市場帶來多大沖擊?


(資料圖片)

硅料是光伏制造主產業鏈的源頭,牽一發而動全身。近日,證券時報記者與協鑫科技高級副總裁胡澤義、協鑫科技助理副總裁宋昊進行了交流,從硅料環節以及企業的小切口觀察行業正在發生的變化。關于新增產能問題,新老玩家之間面臨共同的爬坡、提質挑戰,但在品質上限方面又可能存在不同的極限值,在過剩局面下,新產能能否如期落地還存在不確定性,為搶占市場,新玩家也有可能采取一定的低價競爭策略,市場變數增加。

新增產能成關鍵變量

2月底,硅料價格反彈至25萬元/噸的階段高點,隨即掉頭向下,4月中旬,再次全面跌破20萬元/噸,用時1個半月;5月中旬,全面跌破15萬元/噸,用時1個月;6月初,跌破10萬元/噸,間隔約20天;6月底,硅料價格已經穩定在6萬元/噸的水平。

隨著硅料價格的快速下降,跌破或逼近部分廠商的成本線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宋昊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國內硅料項目中即便是成本較高的也不會超過10萬元/噸,“這也意味著,對于所有企業而言,10萬元/噸以上的價格都能實現盈利,只是盈利空間有所差異。”

宋昊認為,現階段硅料供需關系正處在從短缺向平衡過渡的階段,后期何時全面過剩取決于新產能的投放情況。其中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新產能能否按照原有預期投產,二是新產能中有多少產能的成本和品質是符合行業技術要求的。

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的硅料短缺周期中,除了傳統龍頭紛紛擴產以外,硅料環節也吸引了大批跨界廠商或是新入局者,例如弘元綠能、合盛硅業、南玻、信義光能等。按照項目建設周期推算,今年應是新產能投產的一個高峰,不過近期,包括東立、寶豐、弘元等硅料項目已經推遲投產,這也與業內人士關于“硅料新產能整體處于延遲狀態”的判斷一致。

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去年底,國內硅料產能達到120萬噸/年,如果新產能投放順利,今年底這一規模將實現翻番。因此,新產能成了影響行業格局的重要變量。“無論新、老玩家,新的硅料產能投產后都需要一定時間對生產系統進行磨合,提升產品品質;同時,下游客戶在接受新產能時也需要一定時間驗證原料品質。”

在宋昊看來,這是新老玩家在新產能投產后面臨的共同挑戰,但區別在于,當新玩家的產品品質達到一定水平后繼續向上提升的難度會變得比較大。因此,老玩家面對的是時間問題,而新玩家面對的是能不能的問題,“說得更直白一些,今明兩年是N型硅料快速上量的階段,市場對于新玩家能否生產N型硅料的質疑是比較大的。”

從前面的時間線來看,這輪硅料下行周期進展頗為迅速,既有產能享受了上行周期的紅利,新產能則關心如何在下行周期中早投產、抓住盈利的尾巴。宋昊認為,這種想法導致了部分新玩家心態急躁,有可能減弱對硅料所屬化工行業最為重要的安全問題的關注,并埋下隱患。“老玩家在這方面會更慎重,寧愿產能投放慢一點也要保證安全。”

胡澤義向記者提到的情況顯示,低品質的新增硅料產能在初期會采取低價策略去搶占市場,但僅限于中低端的市場,“這種策略很難撼動高端市場與客戶”。談及當前硅料價格快速降至6萬元/噸區間的情況,宋昊也并不感到意外,但他認為,壓在行業平均或邊際現金成本的長期持續性低價并不太可能出現,“畢竟光伏還在快速發展,需求也在高速增長。”

正如前述,只要處在10萬元/噸以上的價格水平,所有硅料企業都能盈利,也會激勵整個行業處于較高的產能利用率水平下,過去兩年行業的情況也印證了這一邏輯,不少硅料企業的產能利用率達到110%甚至120%以上。宋昊提到的另一個觀點是,當多數產能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狀態時,行業、企業的產能利用率會下降,成本也會上升。

“這個行業的常態是80%的產能利用率,而不是100%甚至120%,同樣的市場價格水平下,當企業處于100%產能利用率時還能盈利,但當利用率降至80%的時候還能否盈利、能否保證現金流,售價能否覆蓋現金成本,這些是擺在每家有擴張計劃的光伏企業面前的核心問題。”

宋昊談到了其中一點邏輯,過去在行業短缺階段,政府部門在引進光伏項目時會承諾低電價、補貼以及稅收返還等扶持政策,但當項目的產能利用率下降、項目不賺錢時這些扶持政策可能都會消失,產能利用率的下降也會使單位產量分攤的固定成本增加。

寄望顆粒硅逆襲

從硅料環節來看,除了新產能逐漸釋放這一變量以外,新技術的影響也是重要變量。協鑫科技從2020年底開始押注硅烷流化床法制備顆粒硅,這一技術路線有別于當前主流的改良西門子法制備塊狀硅。目前,協鑫科技在建及已建成顆粒硅項目產能合計40萬噸,其中,已完全建成投產的是樂山10萬噸,以及徐州、包頭各6萬噸項目。

宋昊介紹說,接下來公司還將有三部分顆粒硅產能投產,一是徐州基地新增4萬噸,對現有西門子法產能進行置換,當前置換已經開始;二是包頭基地還將新增4萬噸產能,待一些核心材料完全到位后,預計三季度全面達產;三是呼和浩特基地的10萬噸項目,預計今年三季度末或四季度開始投產,整個項目將于明年一季度達產。

過去兩年多時間里,硅料廠商賺得盆滿缽滿,毛利率曾一度達到70%甚至更高,但現階段這一局面顯然已經一去不復返。價格下行周期一定會對硅料廠商的盈利能力造成考驗,從協鑫科技的策略來看,公司更強調市占率指標的提升。

“目前我們顆粒硅市占率已經超過15%,且還在快速提升,到今年年底大概率會超過20%。”宋昊認為,對于新技術而言,15%的市占率是重要的臨界指標,一旦突破就將進入快速擴張期,公司的顆粒硅會在下半年突破這一界限。

顆粒硅面世之初宣稱的優勢之一是比塊狀硅更低的成本,特別是低電耗,從而支撐顆粒硅在同等市場價格下實現更高的盈利。然而,從近期第三方機構的數據看,顆粒硅的價格明顯低于塊狀硅,低成本的優勢似乎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對此,宋昊解釋說,目前硅料價格體系比較混亂,且沒有考慮產品品質因素,單一的價格維度可能會造成市場對顆粒硅定價的誤解,因此,公司暫時沒有提供公開的市場報價。至于與塊狀硅之間的價差,主要是考慮到顆粒硅新產能增長的同時會擠出部分塊狀硅存量產能,為了開拓市場、讓客戶更多地使用顆粒硅就會給予一定折讓,他同時澄清說,顆粒硅與塊狀硅之間的實際價差并沒有第三方機構披露的那么大。

關于顆粒硅的成本,協鑫科技此前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徐州項目顆粒硅現金成本約34.24元/公斤,生產成本約40.15元/公斤;樂山項目顆粒硅現金成本約37.82元/公斤,生產成本約46.19元/公斤。宋昊表示,公司披露成本數據后業內也十分關注,這也給行業樹立了一個標尺——計劃大規模擴張產能的新老玩家都要重新評估自己的成本以及競爭力。

“顆粒硅的成本優勢已經很大了。”宋昊表示,今年公司更關注的是產品品質。事實上顆粒硅最初也曾受到雜質含量較高的質疑,并被認為只能與塊狀硅摻雜使用,特別是如果雜質含量較高不僅會污染整個生產系統,也會影響下游產品的發電性能。對此宋昊也并未諱言,“顆粒硅產業化之前品質不算特別好,但如今品質優勢已經開始體現。”

宋昊提供的數據顯示,協鑫科技總金屬含量低于1個ppbw(以質量計的濃度單位)的顆粒硅產品比例已經超過90%,同時對總金屬含量低于0.8乃至0.5個ppbw的產品進行標注和分級。“其他雜質含量只要符合標準就可以,但金屬雜質是現在客戶關注的核心點。”

胡澤義提到的另一個情況是,公司現有數十臺流化床生產顆粒硅,只要有一臺設備產出了品質更好的產品,其他設備也會馬上跟進迭代并調整工藝。

廠商多元化策略

在硅料價格上行周期,光伏企業一體化布局愈發風靡,以上游環節為例,單純的硅料、硅片專業化廠商已經為數不多了。對協鑫科技而言,公司在上游雖然還有部分鑄錠單晶業務,但重點還是押注顆粒硅,同時也在鈣鈦礦電池組件等方面尋求多元化布局。

宋昊介紹說,鈣鈦礦業務目前由協鑫科技子公司協鑫光電實施,現有100MW中試線,已經實現了在1m*2m大尺寸組件上16.02%的量產效率,預計今年年內效率將提升到18%。屆時,公司還會啟動1GW的接近量產概念的鈣鈦礦試驗線建設,正在推進選址等前期工作。

今年初,鈣鈦礦在資本市場掀起了一輪熱潮,不少初創企業獲得了金額不小的早期融資,效率紀錄也屢獲突破。但在宋昊看來,多數鈣鈦礦效率紀錄是在小尺寸產品條件下實現的,距離工業化低成本地實現大面積制備還有很遠距離。

此外,針對部分初創廠商宣稱率先上馬GW級鈣鈦礦量產線的情況,宋昊認為,啟動GW級產線的時間早晚并不重要,最終要落實到突破大尺寸限制并實現批量出貨。而且,由于協鑫光電在協鑫科技上市公司體內,研發、資金上沒有明顯掣肘,對于其他廠商而言,可能會由于資金等問題不得不過早地接觸資本,這對企業長期經營發展未必有利。

談及協鑫科技鈣鈦礦量產、出貨的規劃,宋昊表示,100MW中試線落成后,公司已經將1m*2m的鈣鈦礦組件用于小規模實驗性電站的實證,GW級量產線啟動,會實施更大規模的產品實證。

關于協鑫科技鈣鈦礦的投產節奏,胡澤義更加關注設備國產化情況及經濟性問題。他提到,雖然鈣鈦礦設備國產化率已經很高,但設備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他提供了預測數據顯示,基于國產化設備,當單結鈣鈦礦實現18%的量產效率時,鈣鈦礦組件的單瓦成本預計會在1元以下,而彼時晶硅電池組件的單瓦成本可能在1.2-1.3元左右,鈣鈦礦也將具備成本優勢。

目前,不少廠商聚焦于鈣鈦礦多結技術,也就是將鈣鈦礦與異質結或TOPCon等技術進行疊層,宣稱效率普遍在30%左右甚至更高,而從協鑫科技的表態看,公司鈣鈦礦電池主要聚焦于單結技術,效率似乎比較低。

談及技術路徑選擇,宋昊認為,單結鈣鈦礦做不好的話疊層技術一定做不好,至于疊層技術也有兩種選擇,一是兩端疊層,直接在電池結構上和鈣鈦礦疊層,不僅工藝難度較大也放棄了鈣鈦礦大面積使用的優勢;二是公司較為傾向的四端疊層,直接用鈣鈦礦玻璃封裝晶硅組件,再將兩者連起來,實現效率突破。

“生產端肯定是在量產線上同時推進多種可行性工藝,單結一定是最早實現的,未來工業化階段有可能應用四端疊層技術,最終選擇一條或者兩條真正適合工業化生產的路線;在產品端也會去做更大規模的實驗驗證。這兩件事情做好后才能真正開始落地工業化產能,進度方面,鈣鈦礦在2025年左右實現工業化推廣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行業大變局背景下,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是,光伏新老玩家紛紛回A股或是啟動IPO,其中就包括在港股上市的協鑫科技。企業這一動向的本意是擴充資本實力,提升業務影響力,但今年光伏行業企業普遍可能面對業績持續增長的壓力,不然也不會如此大規模的尋求業務上的多元化,這種情況下,未上市或還在回A股路上的企業也不可避免地面對業績壓力。

談及此,胡澤義向記者表示,硅料環節的暴利不可持續,當前處在產業鏈利潤重新分配的階段,但硅料接下來還是有可能分享到產業鏈利潤大頭。“公司顆粒硅業務的策略很明確,在解決產品品質問題后會重點圍繞市占率提升做大量工作,在此基礎上任何策略調整都有可能,而不會不在乎一時得失。”

至于回A股是否會面臨估值壓力,胡澤義也有他的觀點——光伏行業估值提升已經不再是過去依賴高β的階段,行業技術的平均化減弱了β指標的影響,取而代之的是,具備先進技術的企業會享受到高α估值支撐。“目前公司回A股的內部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政策層面并沒有看到明顯障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