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爾沁左翼中旗花吐古拉鎮韓家窩堡嘎查工作兩年后,駐村第一書記王寒即將告別這片火熱厚重的土地。走在村頭的千畝麥田里,看著走過無數遍的田間小路,一望無際的麥浪化作一絲青芒,照亮了王寒近兩年的駐村幫扶的心路歷程。
(資料圖)
王寒想起,2021年9月,他受北京化工大學選派來到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地區科爾沁左翼中旗花吐古拉鎮韓家窩堡嘎查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從當時的忐忑迷惑到如今的從容堅定,看得見的是七百多個日夜的日出日落,看不見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塑自我。
鄉村振興,有高屋建瓴、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同時也需要踴躍嘗試、自下而上的基層探索,如何找準“發力點”,打好“組合拳”,是王寒長久以來一直思索的問題。工作中,王寒始終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放在首位,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為抓手,推動全村上臺階、改面貌、開新局。兩年來,定點幫扶鄉村振興這篇“命題大論文”,王寒努力交出了一份“黨建+產業+科技+民生”四位一體的扎實答卷。
聚焦黨建幫扶,堅持思想引領,為鄉村振興固本賦能
隊伍強不強,要看領頭羊。村級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黨支部是村子發展的主心骨。怎么抓好基層黨建,是王寒考慮的首要問題,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牛鼻子。
王寒在主題黨日活動中說過:“我們基層黨組織只有健全且充滿活力,才能堅強有力、充滿朝氣。”他始終把加強政治理論學習作為突破口,不斷強化黨支部政治建設,提升班子隊伍戰斗力。充分利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活動,組織黨員干部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和鄉村振興戰略工作要求。村支部書記郭順說“從有形到有神,從有人到有用,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更加突出了。”
看著破舊的村部和廣場,王寒心里想,軟件不軟,硬件不硬,這個情況一定要改變才行。他積極向學校申請專項資金用于村黨群服務中心、黨史教育基地、黨建文化長廊、黨員紅色書屋等方面建設。每天傍晚,村民都會來到嶄新的村部文化廣場跳舞、散步、閑聊,對比以前破舊不堪的舊村部和晴天是土、雨天是泥的土廣場,大家實實在在覺得村子大變樣了,在村民幸福的笑容里和歡快的舞步中,王寒感受到了無窮動力,為民服務辦實事的激情豪情充斥在心里。王寒說“看著大家臉上的笑容,我感覺這兩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王寒常常跟駐村工作隊的戰友同事們講:“工作隊的到來一定要帶來變化,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做到村民心里去,讓村民的生活邁上一個新臺階。”王寒和戰友們努力做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器”,在兩年的兢兢業業中,王寒這個“外來是客”的第一書記,也逐漸被村民當成了自己人、家里人。
聚力產業幫扶,創新經營模式,為強村富民鋪路架橋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黨支部領辦面粉加工合作社打開了產業發展和強村富民的新思路。
工作中王寒經常與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走訪入戶,對村里產業基礎、集體經濟等情況進行調研摸底。村黨支部在2019年已經領辦了以“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安裝了小麥加工全套設備,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面粉賣不出去,都不能轉化為村民口袋里的實在利益,為此,如何把面粉賣出去也就成為擺在王寒和工作隊面前的關鍵問題。
王寒和工作隊員以“線上+線下”的推廣方式,不斷拓寬面粉營銷渠道。“線上”,積極向“國家832幫扶平臺”“教育部e幫扶平臺”“北京化工大學教職工農產品采購平臺”推廣;利用通遼市91.3交通廣播頻道,提升面粉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遼人都知道韓家窩堡嘎查的面粉嘎嘎好。截至目前,通過網絡推介的方式已銷售面粉20余萬元。“線下”,積極開展駐村工作隊現身代言,通過社區超市推廣,進行產品推銷;積極協調包聯單位支持,北京化工大學和通遼市總工會分別進行大訂單采購農產品。
從“產”到“銷”,合作社的面粉生產銷售“幫扶鏈”順利打通。2022年度銷售額突破200萬元,收益近30萬元,合作社收益情況大幅度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今年以來,王寒在入戶的時候,總能看到村民家里添置了新家具、新物件,他們總是熱情地和他分享喜悅,他也常常和村民們一起暢想,“將來我們的產業鏈更加成熟,我們的日子肯定會更加富足!”大家每每提及最近的生活收入,臉上總會流露出燦爛的笑容,常常握著王寒的手說:“能過上現在的好生活,真是多虧了咱們黨的好政策,多虧了小王書記你的盡心盡力!”
聚合科技幫扶,推動技術賦能,為產業發展減負增效
產業要效益,科技來助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依靠科技賦能智慧添翼。
駐村以后,王寒積極協調和配合學校專家教授到村調研開展項目實驗,“廢膠粉基滲灌管高效節水灌溉”“蘿卜切割自動化裝置研發”“聚氨基酸保水劑在林果種植業中的應用”三個項目先后落地韓家窩堡嘎查村。
譚天偉院士團隊的《聚氨基酸保水劑在林果種植業中的應用》項目在村里建立了60畝地的果木應用試驗示范基地,參考保水劑用量和減少滴灌次數,對產量及品質的影響,建立保水劑在果木作物中的使用方法體系。下一步,項目將在此基礎上拓展建立200畝果園示范基地。
張立群院士團隊的《廢膠粉基滲灌管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在村里鋪設了100畝試驗田并栽種玉米,根據2022年實驗數據,項目水利用率可達95%以上,節水效果十分顯著,可有效解決當地水資源緊缺的短板。2023年,試驗田計劃開展水肥一體化技術的試驗工作,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促進作物對微量元素的吸收,將進一步實現提質增效。
北京化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的《蘿卜切割自動化裝置研發》項目,目前設備正在第三次改良中,項目可大大降低蘿卜收儲的勞動成本,將帶動村白蘿卜種植面積500畝以上,全村預期總收入可增加100萬元。白蘿卜種植有望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在科技幫扶的大力推動下,村農業發展駛入“快車道”,村民們享受到了農業現代化帶來的便利。接下來,各項科技項目會繼續鋪開落地、開花結果,王寒也致力于將韓家窩堡嘎查打造成科左中旗嘎查村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
聚心民生幫扶,惠民解憂暖心,為百姓生活排憂解難
措施硬不硬,效果問群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王寒和他的戰友們的奮斗目標。如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促進共同富裕,防范村民因災致困、因病返貧,是王寒“時時放心不下”的事情。為此,王寒常常奔波于各家各戶,確保自己能隨時掌握具體情況。“家里生活怎么樣?”“最近遇沒遇到什么困難?”已經成為這位年輕的第一書記的口頭禪。像這樣的事這兩年,王寒做了很多。
合作社的面粉賣出去了,有了可觀的收益,推動合作社收益覆蓋韓家窩堡嘎查全體村民就成了王寒的首要課題。王寒與村兩委多次研討,制定了《合作社收益資金管理辦法》《合作社2022年收益資金使用分配方案》,將2022年部分收益向村民進行發放,覆蓋了全村745名村民的醫療保險補貼和80名中小學學生的助學補貼,解決了村民的民生問題。除此之外,合作社帶動和輻射所在鄉鎮(花吐古拉鎮)脫貧群眾423人,解決了15名村民的務工問題,包括4名低保家庭成員,每人每年臨時性務工收入達到一萬元以上,在解決部分村民就業的同時,有效降低了困難群眾的返貧致貧風險。合作社收益資金分配的典型案例也得到了通遼市鄉村振興局、科爾沁左翼中旗融媒體中心采訪和宣傳報道。
駐村工作隊隊長哈日呼是通遼市總工會選派干部。為了維護嘎查村務工農牧民的合法權益,韓家窩堡嘎查組建了村級工會。通過多次與通遼市總工會的聯絡,在市工會的助力下,向科左中旗總工會申請成立了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鎮韓家窩堡嘎查工會,目前已取得獨立法人資格。村級工會的建立,大大地提升了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和職工素質。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2021年科左中旗出現特大暴雪,王寒在第一時間了解到農戶受災情況后,與共建支部北京化工大學后勤保障部黨支部、商貿中心黨支部聯絡,為嘎查村受災村民進行了捐款,款項用于村內五保戶更換受損房門并采購生活用品。同年11月,受疫情影響韓家窩堡嘎查村被列為疫情管控區,王寒第一時間向鄉鎮提出申請,協助做好區域封閉、交通管制等工作,同時與村干部以網格化管理形式走訪入戶排查,與村兩委共同完善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做到“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疫情封控后期,王寒堅持做好日常防控工作,在入戶走訪時,村民說每當深夜看到值班室里王寒的身影就倍感安心,幫扶工作做到群眾心里,群眾的信任和關心也回流到了王寒的心里。
兩年時間過去,王寒成為村民大爺大媽念叨的“小王書記”,青少年孩子們的“王大哥”,和村里干部群眾真正成為一家人。王寒也深刻體會到,辦實事,就要辦到老百姓心坎上,知村民所想,急村民所需,解村民所難。村民感慨地說:“小王書記是咱們村里的主心骨,也是咱們村支部的‘頂梁柱’!他不僅是麥田里的守望者,更是嘎查里的行動派。”
腳上沾滿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深情。在韓家窩堡嘎查度過了的七百多個日日夜夜,雖然遠離了都市的繁華,但在一次次聽民聲、知民意、解民憂的行動中,王寒收獲到了從未有過的滿足感,心里更加踏實,目光更加堅定,腳步更加從容。穿行于村內巷間,漫步在平曠土地,不時有往來村民與王寒攀談幾句,也經常有村民盛情邀王寒去家里閑聊喝茶,短短兩年時日,王寒已然將家安在了這里,將心留在了這里。不辱使命、不負韶華,王寒懷一顆赤心而來,用汗水澆灌夢想,讓青春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綻放光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