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一直有“靚女先嫁”傳統,業績喜人的公司傾向于盡早披露財報,而業績低于預期的公司傾向于晚披露,鋰電賽道無疑是“最靚”的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截至1月13日,已有224家公司公布了2022年度業績預告,其中預增公司152家、預盈14家,合計報喜公司比例為74.11%。鋰電賽各個環節中,包括鋰鹽、正極材料、負極材料以及鋰電池等細分領域上市公司全面預喜,其中不少公司凈利潤翻倍增長,堪稱“印鈔機”。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產業鏈上,也存在分化。鋰鹽價格在2022年11月之前一路走高,也令鋰礦環節的廠商普遍“吃肉”,有公司出現凈利潤高達6倍增長。而下游電池廠則明顯“喝湯”,二線電池廠商億緯鋰能凈利潤增幅僅10%-25%,不過“寧王”扣非凈利增長99.37%-115.74%則是個特例。
鋰鹽環節大賺
在鋰鹽環節,截至13日,有兩家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全年業績預告,分別為鹽湖股份和天華超凈。其中鹽湖股份主要產品為電池級碳酸鋰,而天花超凈則主打氫氧化鋰。
鹽湖股份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與扣非凈利潤均為150億元-156億元,同比增長234.94%-248.33%。實際上,鹽湖股份目前主打產品依然是傳統業務氯化鉀,其次才是碳酸鋰,二者的出貨量也相差懸殊。氯化鉀2022年度的產量、銷量分別約為580萬噸、493萬噸;而碳酸鋰2022年度的產量、銷量分別約3.10萬噸、3.03萬噸。
不過碳酸鋰的營收增長較快,根據2022年中報,鹽湖股份碳酸鋰產品營收同比增長22.24%,占總營收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60%提升至29.84%。隨著時間推移,鋰電的營收占比或將提升,其估值也有望重估。在產能方面,目前鹽湖股份擁有3萬噸碳酸鋰產能裝置,2022年已實現達產達標。
在天華超凈方面,該公司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64億元至68億元,同比增長602.76%-646.68%,扣非凈利潤63.55億元至67.55億元,同比增長638.89%-685.40%。這一業績增長幅度,在目前已披露業績預告的224家公司中也位居前列。
公司方面稱,業績大增的原因是主打產品電池級氫氧化鋰在2022年“量價齊升”,尤其是享受到價格帶來的紅利。產能方面,根據日前在投資者互動平臺的披露,公司電池級氫氧化鋰2023年3月將達到年產11萬噸,2026年預計達到16萬噸/年。
正負極材料“接棒”漲價壓力
在正極材料環節,包括容百科技、振華新材、當升科技以及長遠鋰科在內的主流廠商均公布業績預告,這一環節的盈利狀況較為明晰。
其中,容百科技預計2022年的歸母凈利潤為13.20億元至14.00億元,同比增長44.89%至53.67%。據悉,容百科技主打NCM811等高鎳正極材料,2022年出貨同比增長約70%。
據公司方面透露,短期產能方面,容百科技目前建成高鎳正極產能25萬噸,另有鈉電正極產能約1.5萬噸/年,2023年規劃鈉電正極產能3.6萬噸/年;磷酸錳鐵鋰現有產能為6200噸/年,2023年規劃提升至10萬噸/年。長期產能方面,2025年高鎳正極材料60萬噸、磷酸錳鐵鋰材料30萬噸、鈉電材料10萬噸。
此外,磷酸錳鐵鋰低溫性能表現相對磷酸鐵鋰較好,在小動力、戶外儲能、數碼市場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容百科技在2022年積極布局磷酸錳鐵鋰,目前已經步入收獲期,目前磷酸錳鐵鋰累計出貨近千噸級。另外,一些前沿材料也步入收獲期,比如鈉電正極累計出貨幾十噸級;高鎳低鈷、超高鎳9系等實現千噸級出貨。
當升科技預計2022年的歸母凈利潤22億元-23億元,同比增長101.65%-110.82%,扣非凈利潤23億元-24億元,同比增長179.16%-191.29%,增速高于容百科技。
作為唯一一家同時向日韓、歐美供貨的電池材料廠商,當升科技已成為SK on、AESC、LG新能源、Murata等全球著名鋰電巨頭的長期正極材料供應商。產能方面,當升科技表示,2023年公司產能將達15萬噸,可有效緩解公司產能不足的瓶頸。
另外,儲能領域也有所布局,當升科技規劃在四川攀枝花投資建設30萬噸磷酸(錳)鐵鋰生產基地。在鈉離子電池材料方面,當升科技正在研發中,進度落后于容百科技。
振華科技則預計2022年實現歸母凈利潤12.2億元到13億元,同比增長195.70%-215.09%。其歸母扣非凈利潤12億元12.8億元,同比增加197.77%-217.62%。這一增幅在目前已披露正極材料的廠商中最高。
公司方面稱,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市場快速增長,下游客戶對公司三元正極材料產品需求旺盛,且公司義龍二期 2萬噸/年正極材料項目運行投產。同時,該公司稱,其高鎳、中高鎳低鈷產品開始大批量出貨,超高鎳9系三元材料、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市場推廣應用進展順利,已實現十噸級銷售。
另一家正極材料廠商長遠鋰科預計2022年的歸母凈利潤為14億元-16億元,同比增長99.82%至128.36%,扣非凈利潤為13.49億元至15.49億元,同比增長97.66%至126.97%。為了應對原材料價格和供給的波動危機,長遠鋰科采用了“鎖單”的采購策略。
產能方面,長遠鋰科目前已有8萬噸/年三元正極材料產能,同時4萬噸/年車用鋰電池正極材料擴產項目全面實現滿負荷運營、年產6萬噸磷酸鐵鋰。
不難看出,在業績增速方面,上述正極材料廠商的業績增速,低于上游的天華超凈、鹽湖股份,但高于下游的鋰電池廠商,原因是從上游承擔了一部分漲價的壓力,但也向下傳遞了一部分漲價的壓力。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負極材料廠商身上。負極廠商璞泰來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30.5億元到 32億元,同比增加74.41%到82.99%。其歸母扣非凈利潤為29.5億元到31億元,同比增加77.71%到86.74%。
璞泰來在2021年負極材料市占率約為15%,僅次于龍頭貝特瑞。盡管負極材料不受鋰鹽價格變動影響,但其上游石油焦2022年開工率低,產能受限,導致供應不足、價格上漲,也會侵蝕負極材料廠商利潤。
電池環節
“寧王”獨領風騷
在鋰電池環節,則呈現另一番狀況。作為第二梯隊的動力電池廠商,億緯鋰能11日率先披露業績預告,該公司預計2022年凈利潤31.96億元-36.32億元,同比增10%-25%,扣非后凈利潤預計為25.47億-28.02億元,同比增0%-10%。
相對于鋰鹽環節的天華超凈、鹽湖股份,以及正負極材料當升科技、容百科技、璞泰來等廠商,億緯鋰能的業績增幅明顯較低。在業內看來,主要原因是上游原材料的價格較高,對其利潤進行侵蝕。
據生意社官方數據,2022年12月31日電池級碳酸鋰國內混合均價價格為52.5萬元/噸,與2022年1月1日28.2萬元/噸的均價價格相比上漲了86.17%。
不過,行業特例出現在“寧王”身上。寧德時代12日披露的業績預告顯示,其2022年歸母凈利潤預計為291億元-315億元,同比增長82.66%-97.72%;而扣非歸母凈利潤為268億元-290億元,同比增長99.37%-115.74%。寧德時代表示,業績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產銷量提升及降本增效作用。
不過,一位下游新能源車企人士此前曾對記者表示,寧德時代在產業鏈上話語權較高,下游車企議價能力較弱,實際上在成本傳導上具有更能保證自身利潤,但車企的利潤則會受到大幅侵蝕。
咨詢機構InfoLink公布顯示,動力電池方面,2022年國內動力電池累計產量545.9GWh,累計同比增長148.5%。其中,寧德時代以142.02GWh全國動力電池裝車量居于行業第一,市占率為48.2%。而在儲能方面,2022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總計142.7GWh,同比增長204.3%,寧德時代市占率第一。
目前,國軒高科、中創新航、欣旺達等其他動力電池廠商的業績預告尚未出爐,在業內看來,億緯鋰能身上產生的狀況,大概率會出現在其他二線動力電池廠商身上。
動力電池過剩
儲能跟進
2023年鋰電賽道如何走?這是市場所關注的話題。
需要注意的是,步入2023年以來,電池級碳酸鋰的市場報價一直在下滑,據上海鋼聯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1月12日部分鋰電材料報價下跌,電池級碳酸鋰跌2000元/噸,均價報48.05萬元/噸。
在這個層面上看來,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起伏暴露了鋰電板塊周期性波動的規律,其估值或會參考化工板塊、有色金屬板塊等周期性較強的板塊。
不過,從下游需求來看,依舊強勁。近日,乘聯會發布的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22全年新能源乘用車零售649萬輛,該機構預計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將達850萬輛,滲透率將達36%。以此計算,新能源汽車銷售仍將保持超30%增速。
國開證券一份研報也預計2023年-2025 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分別達到850 萬輛、1050 萬輛和1200萬輛,增速分別為30.77%、23.53%和14.29%,國內新能源汽車鋰電池裝車量分別為442GWh、567GWh 和 696GWh。
而從全球來看,該機構預計,新能源汽車2023年-2025年銷量分別為1370 萬輛、1700萬輛和2000萬輛,鋰電池裝車量分別為712.4GWh、918GWh和1160GWh,增速分別為35.70%、28.86%和26.36%。
未來幾年,對于動力鋰電池的需求仍將保持較高速增長,盡管增速會回落,但仍在25%以上,需求仍在。
而面對未來幾年動力電池的確定性需求,各大廠商也摩拳擦掌、紛紛擴產。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2025年包括6家主流廠商在內的國內鋰電池產能將分別達到1548GWh、2093GWh 和 2808GWh,包括4家主流廠商在內的國外鋰電池產能將分別達到546GWh、771GWh和1010GWh,全球總產能分別為2094GWh、2864GWh和3818GWh。
對比全球動力電池需求和供給,可以看出,未來幾年動力電池供過于求幾成事實,且供給或是需求的3倍左右。
另外,在儲能環節,動力電池廠商均視儲能電池為自身的第二大增長曲線。在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面前,多家動力電池廠商紛紛布局儲能業務,加緊擴產,以在迅速擴大的市場中搶占一席之地。
根據高工鋰電數據顯示,2021 年全球新增電化學儲能裝機首次超過10GW,同比增長114%;而到2025年累計電化學儲能裝機量將達64.3GW,2020-2025 年均復合增速達35.25%。高工鋰電預測,2025 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將達416GWh,未來幾年增速將達到50%左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