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消息,說岳飛被取消了民族英雄稱號,理由是宋金戰爭屬于中國內戰,不屬于對抗外敵侵略。
其實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發表聲明對這一說法予以了駁斥。聲明中明確指出對岳飛、文天祥的民族英雄評價是一以貫之的,不存在重新定義的問題。
【資料圖】
官方對于民族英雄的定義是:“反抗外來民族的侵略、壓迫的斗爭中做出了杰出貢獻的人物,其中包括在反抗斗爭中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人”。而身為漢民族政權的宋朝在遭受外族侵略之時,岳飛挺身而出,為保衛自己的祖國與敵人英勇作戰,其所作所為足以稱得上是漢民族的民族英雄。
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因此岳飛自然也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而岳飛對抗過的女真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在其遭受危難之時,也曾經出現過類似于岳飛一樣的民族英雄,完顏陳和尚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故事和岳飛一樣,讓聽說過的人無不肅然起敬,扼腕嘆息。
完顏陳和尚大名完顏彜,字良佐,陳和尚是他的小名。他是豐州(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以東)人,祖上是金初悍將完顏宗翰,父親完顏乞哥曾因對宋作戰立功而被任命為同知階州(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軍事,后戰死在嘉陵江邊。
陳和尚二十幾歲時,蒙古軍隊攻占了豐州并將其俘虜。或許是因為在作戰中表現英勇,被俘的陳和尚受到蒙軍將領的賞識,將他帶在身邊一同北上返回草原。
此時金朝已經走向沒落,而蒙古正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如日中天。得到蒙古將領賞識的陳和尚如果從此效忠于蒙軍帳下,憑借其實力是完全可以有一番作為的。
但他并沒有這樣選擇。
來到草原一年后,陳和尚以母親尚在豐州為由請求回家探親。蒙將雖然準許了他的要求,卻派人隨行以監視其行動。
回到家中后,陳和尚與哥哥完顏斜烈一起殺死了監視他的蒙古士兵,并且奪過其攜帶的馬匹,帶上母親向南逃去。
三人的逃亡行動不久便引起了軍隊的注意,蒙軍隨即派出騎兵進行追擊。危急關頭,三人只得拋棄馬匹躲進小路之中,這才幸免于難。
雖然躲過了追捕,三人卻面臨著新的問題:陳和尚的老母年事已高,無法徒步南行,如此下去,他們早晚將被蒙軍擒獲。
但這并未難到兄弟二人。他們找到一輛手推車,兩人推著車載著母親一路從豐州南下渡過黃河來到了汴京。
金宣宗聞聽此事后大為驚詫,因為汴京距離豐州將近兩千里,即便今天駕車出行也要走上至少十一個小時。
拋棄大好前程,不顧路途艱險與死亡威脅,一路跋山涉水回到衰落的祖國懷抱之中,這種品質放到現今也是難能可貴的。
回到金朝后,哥哥斜烈因為承襲家中的爵位被任命為都統,陳和尚則參與了護衛的選拔并通過,不久便被升為奉御。斜烈升任元帥后,便奏請陳和尚到他的麾下任職,此后直到斜烈去世,陳和尚一直追隨在哥哥左右。
完顏斜烈兄弟雖為女真貴族,卻有著優秀的儒家品質。完顏斜烈對賢才禮遇有加,對士人謙卑恭順,頗有古時儒將風范,因而引得賢才為其效命,這其中便有對陳和尚產生較大影響的太原人王渥。
王渥字仲澤,是金朝的儒學大家,文章和評論都是當時的一流水準,因為與陳和尚同在帥府共事,很快就成為了后者的良師益友。
陳和尚喜好文史且天資聰慧,入仕之日起便具備了秀才的素質,結識王渥后,又從他那里學習到了《論語》、《孝經》、《春秋》以及《左傳》等經典,并且全部掌握其要義。
軍中的工作完成后,陳和尚便在窗下書寫牛毛細字,如同寒窗苦讀的書生一般。他醉心于讀書寫字,對仕途和玩樂毫無興趣,真正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但還沒等到陳和尚用自己的所學報效國家,一場牢獄之災卻突然從天而降。
金哀宗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斜烈被解除元帥職務改任總領,屯駐在方城(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陳和尚也一同前往。
此時陳和尚開始幫助哥哥處理軍中事務,斜烈病重后,更是將所有工作交由弟弟全權處理。雖然這表現出了對陳和尚的信任,卻也為他引來一場災禍。
某日,部下李太和與方城鎮防軍葛宜翁發生糾紛,二人大打出手,隨后來到軍中告狀。陳和尚經過一番審問后認為葛宜翁理虧,于是按規定對其進行杖責。
但不想葛宜翁性情暴躁兇悍,打架沒占到便宜還挨了板子讓他十分窩火,最后竟因此抑郁而亡。臨死前他囑咐妻子一定不要放過陳和尚,于是其妻開始四處上訪告狀,聲稱陳和尚以權謀私殺害其夫,后來甚至跑到皇宮外架起柴火,揚言不處理此事就要自焚殉夫。
此事驚動了朝廷,于是將陳和尚下獄。因為李太和是其部下,因此審理人員認為陳和尚縱容包庇下屬致人死亡,因此判處其死刑。
但這樣的處理意見提交給皇帝后,金哀宗卻遲遲不予批復。他知道陳和尚能力出眾,當時金朝面臨南北兩面威脅風雨飄搖,正需要這樣的人才來匡扶社稷。哀宗也曾經想要赦免陳和尚,但遭到言官的反對只得作罷。
這期間完顏斜烈曾經短暫病愈,但后來還是因為掛念自己的弟弟再度患病,最終不治身亡。這時,金哀宗終于決定釋放陳和尚。
哀宗召見陳和尚對他說:“你的兄長已死,我失去了一員名將。現在我因你兄長的緣故破例赦免你,必然會遭到天下的非議,今后希望你能夠發奮圖強,為國立下功勛,只有這樣才能證明我沒有做錯。”
陳和尚邊哭邊拜,泣不成聲,連一句謝恩的話也沒能說出來。
出獄后,陳和尚以平民的身份擔任紫薇軍都統,第二年便讓他管理金朝的精銳部隊忠孝軍。
陳和尚短暫而輝煌的軍事生涯由此展開。
忠孝軍,是金哀宗為了對抗蒙古騎兵而組建的騎兵部隊,成員由遭受蒙古侵略而投靠金朝的回紇、乃蠻、羌和吐谷渾族人以及從蒙軍逃脫的漢人俘虜組成。由于精通騎射并且對蒙古懷有仇恨,因此有著較高的戰斗力,是金朝末期重要的軍事力量。
但這支部隊的成分復雜,人員彪悍兇猛難以駕馭。陳和尚接管后對其嚴加治理,使軍隊改頭換面,軍紀肅然。平日里行軍所過之處秋毫無犯,作戰時進退聽命,每與敵軍交戰都沖在最前方,快如疾風驟雨,被金軍所倚重。
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就在陳和尚管理忠孝軍的一年后,蒙古大軍再度南下犯境。蒙軍包圍慶陽(今甘肅省慶陽市),繼而又朝寧州(今甘肅省寧縣)撲來。
金哀宗急派完顏合達與移剌蒲阿率軍馳援,部隊中便有陳和尚和他的忠孝軍。
此前蒙古軍隊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已經滅國四十,兵鋒銳不可當,金軍在對抗蒙古軍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士氣低迷。此時陳和尚主動請戰作為先鋒,他帶著必死的覺悟沐浴更衣,率領四百名忠孝軍勇士奔赴戰場,在大昌原與蒙軍相遇。
對面是八千蒙古鐵騎,為首的是蒙古禁衛軍怯薛之長,蒙古“四杰”之一的赤老溫。
此前金軍在人數占優的情況下尚且無法取勝,如今面對蒙軍名將和20倍于己的兵力,敗局似乎已經不可避免。
但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的陳和尚毫不退縮,他一馬當先沖在前方,四百人緊隨其后殺入敵陣,竟將赤老溫和八千蒙軍打得大敗,慶陽隨即解圍。
此戰雖然規模不大,卻意義非凡。它是金朝二十年來對蒙作戰的首次勝利,徹底粉碎了蒙古騎兵不可戰勝的神話。陳和尚也因此受封定遠大將軍,平涼府判官,世襲謀克,他和他的忠孝軍皆因此戰名滿天下。
但強大的蒙古不會因為一次失敗而收手,戰事的不順以及金朝的反攻激怒了剛剛繼任的大汗窩闊臺,他帶領弟弟拖雷和侄子蒙哥,以及大將速不臺南下親征。
正大七年(公元1230年),蒙軍派兵圍困衛州城(今河南省衛輝市), 陳和尚再度隨完顏合達與移剌蒲阿領兵救援,再度大破蒙軍。
同年十一月,窩闊臺親率大軍四十萬進攻潼關不能克,另派遣速不臺率領四萬人試圖走山路繞過潼關,金軍派遣陳和尚率一千名忠孝軍與都尉樊澤率領一萬人前去迎敵,兩軍相遇在倒回谷中。
既赤老溫后,陳和尚即將面臨一個更為強大的對手。
速不臺,成吉思汗的“四獒”之一,蒙古第一悍將。曾在日后進軍橫掃中東和東歐,所向無敵。
這是陳和尚一生中的光輝時刻,也是金朝在哀宗時期取得的最大勝利。此戰讓衰落的金朝看到了中興的希望,全國上下精神為之一振,陳和尚也被升為御侮中郎將,以自己的行動回應了當初哀宗對他的期望。
但金朝終究沒能起死回生,陳和尚的人生也如同焰火一般,在短暫的綻放之后迎來了終結。
汝何官,金大將,汝何名,陳和尚。好男子,明白死,生金人,死金鬼。
脛可折,吻可裂,七尺身軀一腔血。金人憤泣元人夸,爭愿再生來我家。
吁嗟乎衣冠左衽尚不恥,夷狄之臣乃如此。
——————《金大將》明·李東陽
正面對戰的失利讓蒙古想起了成吉思汗臨終前的遺策——借道南宋迂回攻金。于是蒙軍強行攻克大散關,從南宋境內迂回至金朝后方。
后路被蒙軍攻破,金朝不得不緊急調動軍隊進行防守,陳和尚先是屯兵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后又隨完顏合達北上以解汴京之困。
此時擅長陣地戰的金軍優勢不在,他們在行軍過程中不斷遭受蒙軍散兵襲擾,不得休息,所過之處又皆遭蒙軍劫掠,無法進行補給,一路疲憊不堪。當金軍行進至鈞州(今河南禹州)的三峰山時,遭遇到蒙軍的阻擊。
即便在人困馬乏的情況下,金軍依然英勇出擊,一度將拖雷率領的蒙軍重重圍困,甚至讓驍勇的蒙軍產生了畏懼心理。
但天不助金,大雪突至,氣溫驟降。金軍士兵大多被凍僵,幾乎無法進軍,而擅長于寒冷氣候作戰的蒙軍趁機突圍,與趕來的援軍一起將金軍包圍。又餓又冷的金軍在蒙軍的圍攻下終于崩潰,尸體綿延幾十里,陳和尚與完顏合達率領騎兵數百人逃入鈞州城內。
不久鈞州城破,蒙軍與金軍在城中展開巷戰,完顏合達被擒殺,陳和尚則隱藏了起來。
但他并未打算逃跑,反而在城中恢復平靜后主動現身,對蒙古士兵說:“我乃金國大將,有事想見你們的主將。”
于是蒙古士兵將他押到蒙將面前,將領問其姓名,陳和尚慨然答曰:
”我是忠孝軍總領陳和尚,大昌原打敗你們的是我,衛州城打敗你們的是我,倒回谷打敗你們的也是我。今日如果我死于亂軍之中,可能會被誤認為我是逃兵而有負于國家,現在我要堂堂正正地死在這里,讓天下人皆知。“
蒙軍將領想招降他,為使其屈服打斷了他的腿,但陳和尚毫不動搖,反而破口大罵,蒙軍又割裂其口直至耳根,但他口中噴血依舊大罵不止,最終不屈而亡。陳和尚的忠義讓蒙軍將領大為感動,他用馬奶酒為其祭拜,并祈禱說:”好男子,愿你來生做我蒙古男兒!“
陳和尚走完了他短暫的一生,時年四十一歲。
完顏陳和尚是金朝末期難得的優秀將領。他和岳飛一樣,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一心為公不計小利,即便深陷牢獄仍舊初心不改,最終為大義不屈而死。他們的優秀品質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光,二人都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