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金融界12月26日消息 由金融界主辦的“第十一屆領航中國年會”于12月26日至30日召開,北京麗澤商務區管委會為協辦單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作學術支持。本屆年會以 “重建信心,向新而行”為主題,旨在為經濟社會帶來方向和希望。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管局、豐臺區人民政府相關領導以及來自金融機構、實體企業、學界相關的百余位重量級嘉賓蒞臨年會,圍繞全球經濟走勢、金融行業創新發展、上市公司數字化轉型、雙碳戰略前行路徑等話題展開探討。
清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弗里曼經濟學講席教授白重恩出席論壇并發表演講,分享對后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的看法。他表示,未來全球經濟將面臨供應鏈調整、超常規刺激政策退出、地緣政治沖突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挑戰。白重恩判斷,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不會很快,依賴貿易較大的國家受影響會更大。
如何應對供應鏈調整?白重恩認為,各國經濟政策制定者應該向全球投資者展示抓經濟的決心,還要采取措施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吸引產業鏈布局在本國。
白重恩認為,疫情期間很多國家供應鏈受到沖擊,供給方面雖然有進口做補充,但是因為物流不暢,還是造成物價上漲的情況。疫情緩和后,又要面對俄烏沖突,這進一步加劇了大宗商品漲價,帶來高通脹問題。為了應對高通脹,這些國家逐步緊縮貨幣政策,其結果就是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減緩。
白重恩提到,為了應對疫情,很多國家采取了強有力的財政政策,以支持人民日常生活。但是隨之而來的政府債務水平飆升,必然限制這些國家政府后續財政能力,同樣會影響全球經濟發展。與之相反,這些國家企業和居民資產負債表還比較健康,一旦日常生活恢復正常,需求會比較強勁。
白重恩指出,疫情還使原本就緊張的地緣政治雪上加霜,技術交流、貿易往來進一步受到阻礙,這也不利于全球經濟從脆弱中崛起。
此外,全球對于應對“氣候變化”也在發生變化。疫情前,全球對于“氣候變化”議題非常重視,但是俄烏沖突又對歐洲能源供給帶來較大影響,這些因素促使各國調整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不過,白重恩也指出,從長期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還會恢復。俄烏沖突之后,歐洲國家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可能會降低,新能源建設可能加速。如果全球加大力氣應對“氣候變化”,將給中國企業創造很多機會,因為我們新能源企業、電動汽車企業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但與此同時,歐盟最近通過的碳邊境調節稅,可能就是一個信號——各國希望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保護自己的企業。
白重恩強調,在全球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后,我們應該找到更好的治理手段,從而降低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