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過去半個月,你家的粽子吃完了嗎?
有人把粽子作為“儲備糧”,塞進了冰箱深處;有人選擇送給親朋好友,讓他們幫忙分擔“壓力”;還有人表示,本著避免浪費的原則,粽子已經成了自己半個月來唯一的主食......
【資料圖】
盡管消耗粽子的方法多種多樣,但面對滿桌的糯米團子,仍有不少人望“粽”興嘆: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中秋的月餅,端午的粽子,除夕的年夜飯......為了過一天節,要吃半個月“剩飯”,已經成了當代的一種“節后綜合征”。
胡亂嘗試“放粽”的滋味
關于粽子,最熱的話題永遠是甜咸之爭。
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白粽蘸白糖也好,肉粽蘸辣椒也好,最好吃的粽子永遠是第一口。至于禮盒里的真空粽子、冰箱里的鮮粽子,一不小心忘到明年,似乎也是常有的事。
剩一堆粽子,到底該怎么辦?不少網友腦洞大開,嘗試開發新菜品,把粽子做成了一般人無法想象的模樣......
“煎烤炸”已經是基本操作。粽子切塊,刷億點油,放進空氣炸鍋炸億小會兒,多億點快樂,也多億點熱量。
條件允許的話,裹上雞蛋液和面包糠,淋上番茄醬,偽裝成一盤炸雞不是難事,隔壁小孩都饞哭了。
“黑暗料理”雖遲但到,蔬菜炒粽子、皮蛋炒粽子、辣炒粽子......沖擊力絲毫不輸當年學校食堂擺出來的“辣條炒月餅”。
還有的粽子被扒去粽葉,裹上海苔,做成了中外結合的“粽子壽司”。
跟這些奇怪的做法比起來,酸奶泡甜粽顯得格外清新:糯米、紅棗、水果、酸奶......好歹也算一道甜品了。
當一個人下定決心,粽子就總有消耗完的一天。不過,節約糧食雖然是美德,一直這樣吃下去也不是個辦法,更何況,一日三餐都吃糯米,還可能給身體帶來負擔,吃不完的粽子,真別強撐硬塞。
“粽”有千般好,莫要吃太飽
有一說一,作為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食品,粽子的好處是可圈可點的:粽葉中含有多種天然芳香類物質和揮發油,可以提味增香,和糯米同煮后能形成特有的香味;同時糯米富含維生素B1及B2,兩者結合,適量食用具有改善食欲、恢復體力的功效,益于心血管健康、記憶力提高及預防感染。
但與此同時,“粽子不好消化”也是真的。
剛蒸好的粽子軟軟糯糯,冷卻后會變得很有嚼勁,這是因為淀粉老化回生,粽子的口感韌性增強,這時吃下去,往往就不易消化。經過捶打的糯米質地緊密,消化酶難以分解,多吃很容易導致胃脹等情況。
除此之外,粽子的熱量也不低,以普通的咸肉粽為例,一顆粽子含米量約一碗飯,熱量約為400-500卡路里。所以,醫生建議吃粽子時不要貪多,健康女性一天最好不要吃超過3個,健康男性最好不要超過5個。
實在愛吃,也要注意飲食搭配。粽子主要是碳水,算主食,可以搭配蔬菜水果一起食用,營養均衡,還可以保證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攝入,搭配茶水也能起到解膩消滯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粽子并非“老少咸宜”,有四類人吃粽子要謹慎:
一是患有心血管病、高血壓、高血脂的人群,不宜多吃肉粽、豬油豆沙粽等咸粽,避免高脂肪、多油膩食品的攝入,這類粽子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
二是老人、兒童或脾虛人群,對于脾胃功能虛弱、胃腸動力不足的人群,應該少吃或不吃粽子,涼粽子更要避免。
三是糖尿病患者,糯米、紅棗、蜜豆、豆沙、紅糖等食材都容易引起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時需要注意。若實在垂涎,血糖達標、病情比較輕時,可以少量進食咸粽或粗糧粽,同時要注意調整當天的進食量,服用降糖藥并監測血糖。
四是高尿酸人群,一些粽子內包有魷魚、干貝、鮑魚等海鮮,以及香菇等高嘌呤食物,高尿酸人群需要格外注意,以免痛風上身。
另外,吃不完的粽子也別一股腦兒地囤起來,市場上真空包裝的粽子,保質期一般不超過3個月,吃前注意看保質期,如果過了保質期,就別再吃了。
如果是自制的粽子,未經過真空處理,保質期很短,最好及時吃掉。吃不完的粽子一定要儲存在冰箱里,最好在3—5天內食用完畢,再次食用時一定要徹底加熱,以消除儲存時增殖的微生物。已經變質的粽子說什么也別吃了,畢竟,一些微生物產生的毒素靠加熱是消除不了的。
別讓美食成為負擔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就要問了,既然這粽子既不方便保存、又不能吃太多,為啥我們每年還是如此執著地買粽子、送粽子、吃粽子?
其實,歷經千百年的傳承,粽子早已不是一種單純的食品那么簡單。礙于地理環境的限制,不是每個城市都有劃龍舟的活動,上班族們也很難有空煮艾葉、掛艾草,這樣一來,端午節的存在感就全都寄托在了市場里隨處可見的粽子身上。更何況,就算自己不買,家人、朋友、公司也會你一袋、我一盒地送來一些。
說白了,粽子作為餐桌上的“飛行嘉賓”,可以有,但不能有太多。凡事過猶不及,當吃不完的粽子成了“甜蜜的負擔”,節日的意義也會因此大打折扣。再說了,好不容易休息幾天,還要在調休之余解決剩飯剩菜,未免讓人不太愉快。
比起每年都為甜咸口味吵得不可開交,“剩粽子”難題或許更值得我們集思廣益、集中火力去解決。你看,已經有不少人開始學著做“迷你粽子”,一口一個,既減輕了飲食上的負擔,又能多嘗幾種不同的口味,這不就很好嗎?
對于商家而言也是如此,比起挖空心思設計包裝、文創,多關注“剩粽子”問題,或許會更讓消費者感到貼心。
不管怎么說,粽子是要吃的,浪費是不妥的。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在不斷變化,修煉千年的“老粽子”,也是該改改模樣,適應新的節奏了。
不說了,煮粽子去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