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年來,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黨建創優打造強大“紅色引擎”,蓄力賦能內部治理成效明顯。學校以黨建為引領夯實治理根基,以師生為中心突出治理主體,以法治為抓手促進治理規范,以改革為突破破解治理難點,“一體四維”共建共治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學校第三次創業發展、建設特色高水平職業技術大學提供了堅實保障。
以黨建為引領,夯實治理根基
黨建引領扛牢政治責任,學校黨委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持“思想引領,學習在先”機制,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修訂了黨委會、校長辦公會議事規則,制定了二級學院黨總支會議、黨政聯席會議議事規則。落實二級學院在專業設置、人才招聘、績效分配、評價考核等方面的自主權,出臺了《學校適度賦予二級學院人事自主權,進一步激發辦學活力的實施辦法》,二級學院自主選拔考核科級干部,自主評審教師系列、實驗系列中級及以下職稱。“強基固本”建強基層基礎,深入實施“強基固本”工程,積極構建“黨建+”工作模式,推動黨建與思政、教學、科研、文化融合,在“急難險重”任務中,黨總支戰斗堡壘、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充分發揮,實現了“一個支部一特色、一個黨員一面旗”。
以師生為中心,突出治理主體
持續健全民主管理機制,始終堅持以師生為中心,嚴格落實教代會制度,堅持教授治學,換屆成立了第三屆學術委員會,大力推進學生會改革,對45個議事協調機構進行了集中清理規范。建立了干部常態化聯系學生機制,開展“夜巡、夜訪、夜談”,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建議,完成服務學生的民生項目近20個;按照“一人一班、一人多班”,開展干部聯系班級促就業行動,助力學生高質量就業。打造服務學生創新平臺,“三階三化”推進信息化建設,開展了數據治理,應用系統實現了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制定了學校《數據管理辦法》及主要基礎數據標準。建設了網上辦事大廳,推動服務師生事項線上辦理,“讓數據多跑路,讓師生少跑腿”。高起點、高水平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育人力量和資源下沉到學生社區。定期舉辦“書記·校長午餐會”,積極探索“紓困+解疑+育人”一體工作模式。
以法治為抓手,促進治理規范
深入推進“法治校園”建設,啟動了“法治校園”建設,積極創建“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將法治文化納入“五特”校園文化建設。與江夏區人民法院開展了“法校共建”,聘請了法治副校長,開辦了“法律大講堂”,建設了法治教育基地、法治工作室。建立了法律顧問、法律志愿服務隊、法治聯絡員專兼結合的法治工作隊伍。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方式,完成了后勤社會化改革、校辦企業改制、歷史遺留問題解決,維護了學校合法權益,確保了校園和諧穩定。建立以章程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完成了章程修訂工作,一次性部署、分階段實施,深入推進制度“清廢改立”,制定了工作清單,建立了工作臺賬,及時將經驗做法通過制度固化,確保制度建設全覆蓋,著力構建以章程為核心、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將建章立制與巡視整改、主題教育結合推進,做到解決一個問題、完善一項制度,以制度鞏固巡視整改成果、主題教育效果。
以改革為突破,破解治理難點
大力推進“內部治理效能年”行動,實施了“內部治理效能年”行動,以職稱評審、績效分配、評價考核、榮譽體系等10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為突破口,發揚“啃硬骨頭”精神,系統謀劃、一體推進學校內部治理改革,達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極大釋放了體制機制活力。學校被確定為湖北省屬高校機構編制及人員總量管理改革試點單位,改革試點工作順利推進,取得了明顯效果。積極構建“政行企校社”多元辦學格局,牽頭109家單位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以“長江”命名的職教集團——長江大保護職業教育集團,建立了“政行企校社”多元參與的理事會,掛牌成立河湖長學院、長江文化研究中心。聯合申報的長江水利人才培養基地獲水利部批準,“智能建造”專精特新產業學院獲工信部立項。4個案例分別入編職業院校教學診改典型案例集,獲評教育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全國水利職教“產教融合”典型案例一等獎和三等獎。
學校通過“一體四維”共建共治,推進內部治理改革,優化內部治理體系,破除影響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營造了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校園氛圍,構建了協同高效、充滿活力的運行機制,形成了敢想敢干、不斷突破的發展勢頭,推動學校進入了最好的發展時期,高水平辦學成果接續涌現,綜合辦學實力不斷增強,第三次創業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梅來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