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問題讓我困惑了好多年:
星冰粽的受眾群體到底是誰?
(資料圖)
從2010年開始,星巴克每年都在推出這種以透明冰皮包裹新式餡料的新式粽子。
個頭比傳統粽子小得多,口味比傳統粽子豐富得多,價格當然也比普通粽子高得多。這個理論上應該“更符合現代人口味和脾胃”的粽子,這些年來的風評,卻只能說是“這很難評”。
“難吃”,是對星冰粽的普遍評價。
你也許摯愛肉粽的咸鮮,陶醉于油潤的糯米包裹流沙咸蛋黃的唇齒留香;你也許沉迷甜粽的熨帖,蜜棗豆沙配糯米,只細膩不油膩;你也許獨獨喜歡白粽子,食材本味無限放大,蘸不蘸白糖隨心所欲,豐儉由人。
但若是測評博主口中的“明膠包香精”,再蘸辣味跳跳糖,閣下又該如何應對?
可甜可咸,不可星冰粽
不僅消費者不知該如何應對,店員更是招架不住。這些年來關于星巴克店員“倒貼賣粽子”的都市傳說只增不減,再結合“難吃”的評價,多少有點努力努力白努力的意思。
星巴克這個粽子就非賣不可嗎?
01 冰星粽,粽子界的邪惡傳說
今年的星冰粽和往年有所不同,口味從5種減到4種,禮盒裝從10枚減到8枚,但也有一些堅持,口味似有創(chuàng)新又似曾相識,標價還是198,評價還是“難吃”。
“報吃”就像星冰粽的影子,粽走到哪兒,“報吃”就跟到哪兒。
甚至連自家員工,在休息室試吃之后,都忍不住發(fā)條小紅書:“隔行如隔山,祝他好運吧。”
一條安利貼下,最高贊數的評論竟也是“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星冰粽更難吃的東西嗎?”
如此壓倒性的風向,使得愛吃星冰粽的人勇敢表達自我時,常常是這樣開腔的:“是我的品味太奇特了嗎?”而夸獎星冰粽的人也總像是遇見了某種意外之喜:“竟然沒有很難吃!”
要吃星冰粽,需要先放下成見,這是心理上要過的*關。你得先接受,這是個新式粽子,又或者這就是個甜品,好在自己的味覺光譜上給星冰粽找到一個位置,跳過錯愕、困惑、思考。
“難吃得很明顯”不失為一個優(yōu)點
冰皮,是唇齒要過的第二關。這一關,據坊間辣評,不好過。微辣的評語是“像在吃橡膠”,中辣的評語很有畫面感,“人家粽子是彈牙,你直接粘掉假牙”,重辣的評語是“像濃痰,像鼻涕,反正就是那一塊系統的東西”。
口味,是*考驗,“奇怪的香精味”是星冰粽在這輪考試中得到的分數。
今年, 星冰粽的口味是:“芝芝咸蛋黃”“烏龍小桃氣”“給荔椰”和“萌檬咖”,還有陳皮跳跳糖、辣味跳跳糖兩種配料。
雖然口味從5種減到4種,芝士咸蛋黃和白桃烏龍還是去年就已經有的口味,但誰讓這些搭配還是市面上的“頂流”呢?而且名字也起得極有“網感”,就是好奇有誰能不腳趾摳地地說出“我要一個‘給荔椰’”“給我來個‘小桃氣’”。
不能說星冰粽不努力,其自面世以來的餡料變化,是一部“網紅口味變遷考”。
遙想2010年橫空出世時,星冰粽的口味還較為樸素,分別是卡士達杏仁、抹茶黑芝麻、蔓越莓、咖啡杏仁、芒果,其中杏仁這味原料竟然出現了兩次,看得出來當時的星冰粽對于疊buff這件事尚不算熟練。
然而,盡管與時俱進,但星冰粽并沒有打個翻身仗。
畢竟與時俱進的不止它一個,粽子已經卷成了我們認不出的樣子——又或者說,只剩錐形的樣子還能勉強認出來。
看看當下的粽子,內餡兒是芋泥、乳酪、抹茶、莓果、白桃等熱門甜品口味,外皮是“糯嘰嘰”、“哏啾啾”的冰皮、麻薯或慕斯。這些五花八門的創(chuàng)新產品,如果不是都加上了“粽子”這個后綴,和冰淇淋、雪媚娘、熱奶寶等一眾零食點心都大差不差。
不管是五芳齋這樣的老字號,還是元祖、盒馬這樣的大廠牌,近年都推著粽子在網紅化、甜品化的路上狂飆,以求在擁擠的賽道上跑贏對手,爭取年輕人這支消費主力軍的注意。
十幾年前星冰粽至少占個新奇,時至今日再論“新奇”,也已是泯然眾人了。
還在支撐星冰粽流量的,也許正是這“難吃”的名聲。
因為“難吃”,美食博主爭相測評,連吐槽起來都比吐槽別的吃食要更文思泉涌、金句頻出;因為十幾年如一日地保持“難吃”,反而讓人滋生出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星冰粽真那么難吃嗎”“星冰粽今年有變好吃嗎”,這些問題每年端午如期而至。
然而,有流量不代表有銷量。
據2019年至2020年在星巴克工作的小象觀察,星冰粽60%-70%的訂單來自公司或機構的批量訂購,買回去發(fā)端午福利,店長每年也會積攢人脈資源,聯系各個公司的采購,而地推和散客占的比例不高。
“各門店基本能完成銷售目標,但沒有說賣特別好。”小象回憶當時的情況表示。
但從消費者這端看,星冰粽相當好買,走進星巴克門店,或點開外賣軟件,都能以低于標價的價格拿下一盒,如果到海鮮市場閑魚兜一圈,更是什么價位都有,*可至三折。
今年,還有消費者在超市里發(fā)現了星冰粽。
越來越好買的背面,是越來越難賣。為了把星冰粽賣出去,星巴克年復一年努力著,那執(zhí)著的勁頭,和年復一年推出“難吃”粽子一樣令人動容。
02 為了賣出冰星粽,星巴克有多瘋?
難賣的星冰粽,是星巴克員工的阿喀琉斯之踵。
一個流傳甚廣的一個故事是,“顧客只要收下粽子,星巴克員工怎么著都成”。
2021年,一位用戶表示在購入兩盒星冰粽后,星巴克店員激動地給她定制了一杯星巴克版“多肉葡萄”。
她在小紅書上以“震驚!”為題分享了這段經歷,沒想到更炸裂的還在評論區(qū),一位星巴克員工留言:“如果你遇到我,別說這一杯了,直接讓你星巴克自由。”
這樣的奇聞軼事不算罕見,微博上也有網友表示,自己在一家門店采購星冰粽作為公司禮盒后,店長從此以后給她的每一條朋友圈點贊并走心評論。
“收到福利的同事可能罵罵咧咧到今年端午”
在星巴克買下星冰粽,儼然新興都市傳說,仿佛在店員殷切的目光中買下一盒星冰粽,就能暫時收獲與SKP黑卡會員同級別的禮遇。
沒辦法,真的不好賣
當消費者普遍將星冰粽視為“舌尖上的災難”,對于店員來說,要推銷星冰粽也就成了“職場上的大考”。
考驗的*項,是人脈。
人脈可不是在店里逢人就問:“來盒粽子嗎?”眾所周知,這種地毯式推銷,和屈臣氏導購一樣令人避之唯恐不及,顧客內心想著“我只是來買杯美式,真沒別的什么事”,腳下已如抹了油迅速逃離安利現場。
拼人脈的入門級策略是在朋友圈宣傳,爭取發(fā)動親朋好友。都說浙江人混不混得開,主要看端午這會兒有沒有人給送仙居楊梅,那星巴克“伙伴”的人緣,大概就看端午這會兒,有沒有人私信下單星冰粽。
更高階的方法,是對熟客“動之以情”,讓他們“拿人手短吃人嘴軟”。有員工表示自己每天會把多出來的糕點試吃拿給老客戶,這一試吃就是兩星期,最后老客戶們不好意思了都買了,他靠這個方法賣出12盒星冰粽。
考驗的第二項,是技能。
每年的必考技能自然是口才,不僅要會說,還要會察言觀色、見縫插針、順水推舟、投其所好。聲音要動聽,語調要松弛,一句簡短的問候,在適當的時機也能成就一份粽子的出售。
今年剛列入考綱的新技能是繪畫。
這就有說頭了。這些年,為了賣粽子,星巴克會充分發(fā)揮自己天選文創(chuàng)店的優(yōu)勢,推出新款包包做贈品。竹編包、桶包、腋下包,什么時尚來什么,基本實現大牌平替全覆蓋、通勤街拍兩不誤。對于飲食追求低脂控糖的都市麗人,買星冰粽就是當代“買櫝還珠”。
今年的托特包,除了撞色編織的提手外,包身是黑白純色,看似平平無奇,卻因為可以手繪DIY,提供了更大的商機。急于賣粽子的員工各顯神通,紛紛充當起了義務畫師。只要買粽子,想要啥圖案您只管張口。
如果擁有繪畫這項技能,能幫客人手繪包包,種草率、下單率都將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飆升。拼人脈的店員還在斟酌該不該向幾年沒聯系的舊友發(fā)出節(jié)日問候,畫工驚人的店員已經憑借對波普風、極簡風、多巴胺風、秘密花園風等各種畫風信手拈來,在小紅書上一天拿下15個商單。
在人脈和技能之外,和所有考試一樣,最終星冰粽大挑戰(zhàn)要考驗的核心,是你愿意為之付出多少努力。
這些努力有時候是可量化的,因為有員工在自掏腰包貼補顧客,只求顧客能拿走一盒粽子。“倒貼”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送飲品、送周邊、送券,以及包郵。
怎么就要這么努力?因為這場考試,也是有分數線的,那就是懸于打工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KPI。
5月3日,星冰粽開售前,有店員發(fā)小紅書寫道:“星冰粽噩夢來了。”配圖中有一塊黑板,上面寫著門店總目標145,也寫著攤到每位“伙伴”頭上的指標。
2018年時,就有媒體報道星巴克上海某門店為了增加粽子的銷量,強行要求員工推銷“星冰粽”,做法是給每個人安排KPI,并預先收取500元作為保證金,能完成有賞,完不成還得罰。星巴克華東區(qū)域負責人回應此事時表示,這只是一個門店的做法,并非星巴克公司授權的行為。
多位有在星巴克任職經驗的“伙伴”向氫商業(yè)表示,KPI和激勵機制確實因門店而異,受店長影響很大。
小象透露,主要是粽子和月餅兩類產品會設置KPI,通常是一個大區(qū)接到任務,下發(fā)到各個門店,門店再按照職級拆分KPI。他曾任職的門店對此不作硬性要求,達不到 KPI 也不影響績效和工資。
木木2019年在星巴克做學生兼職,她說,自己所在的門店不在熱門商圈,正職員工就3、4個,看不出對推銷星冰粽有什么壓力,“感覺只有店長在惆悵”。
同一時期兼職的黑貓則遇到了更強勢的店長,表示自己作為兼職大學生雖然不背KPI,但正職員工如果賣不夠量“就會被催催催”。
一位入職星巴克半年的“伙伴”告訴我:“達不達成其實沒什么,但是達成了總是好的,便于晉升,想表現的可以加油賣。”在我們不長的對話中,他兩次問我:“要不要買兩袋?”
其實星冰粽也并不一直是被嫌棄的燙手山芋。
在星巴克還是小資生活方式全國推廣大使時,星冰粽是值得在社交平臺上曬一曬的時髦物件,也是很拿得出手的禮物。
記得大學時的“系花女神”某年端午收到了6盒星冰粽,為此發(fā)了一條朋友圈請求大家“別再送了”。
編輯嘴嘴*次吃星冰粽,是大學時到店里單買了一枚,吃之前拍照發(fā)了朋友圈,主要是因為沒吃過這么貴的粽子。
時過境遷,曾經頂在星巴克頭上的社交符號光環(huán)逐漸褪去。以前出入星巴克還需要緊急查閱“星巴克點單指南”護體防露怯,現在這地方的新名字叫:失意中年人收容所。
再看粽子這一邊,更是日新月異,新式粽子禮盒前赴后繼,沒有最新,只有更新。雖說星冰粽貴,但各式禮盒的價格就是動輒上百,有奢華的,有精致的,有復古的,還有扎扎實實給禮盒里放大米的。
要求新是競爭不過了,但星冰粽還是手握先發(fā)優(yōu)勢——每年雷打不動地有“今年會變好吃嗎”和“今年會送什么包”兩個話題。
所以,當許多人追問,“星啊,跟我說說,是遇見什么瓶頸了嗎”,當許多人疑惑,“到底誰是受眾群體”,甚至不留情面地表示,“我不是受眾群體我是受害群體”,星巴克為什么還在堅持賣粽子?
因為,“貴還難吃”、“買就送包”,在如此之卷的粽子圈,怎么不算賣點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