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圖賞 >

帶著好奇心,每個人都能學好物理課

“月球正在逐漸遠離地球。”——近日,在清華大學一堂特別的物理演講上,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提到。

黑板前,他正與現場學生一同推導地球的潮汐形變以及地球對月球的力矩。這是《張朝陽的物理課》第二卷其中幾個章節探討的問題——這部新書在當天同步首發。在這之前,張朝陽在搜狐視頻直播開講物理課已有160多期,第二卷新書涵蓋的即是直播課程第67-127期的內容。

《張朝陽的物理課》線下演講現場

與第一卷相比,第二卷注重探討問題的新穎性,大多是從大眾好奇的某個問題或現象入手,綜合運用各個物理學分支的知識解析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推導過程更獨特、更深入,對于調動普通讀者的研究興趣也更有效。


【資料圖】

實際上,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借助書本、互聯網的知識分享,一步步查閱、推導直至理清一個問題背后的原理,是《張朝陽的物理課》一直提倡的“研究式學習”、“碎片化學習”。而當被問及為何執著于引導大眾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時,張朝陽表示,“某個民族、某一段時間大家都喜歡把物理或科學作為一種時尚的話,對這個國家還是很有好處”

物理對于世界的重要性

張朝陽在日前的演講中提到,歷史上17、18世紀的法國流行數學,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物理正流行,而勒讓德、愛因斯坦等數學家、物理學家也分別在那個時期的法國和德國誕生。所以,大眾的興趣是孕育科學成果的土壤。

而回顧社會生活的發展史,技術的革新、物質生產的繁榮,也源自物理學發展的推動。

18世紀60年代,得益于基本熱力學原理的研究,蒸汽機被改進作為動力機廣泛應用,第一次工業革命興起,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并使陸上、海上大規模、長距離運輸成為可能。

19世紀30年代,法拉第在富蘭克林、庫倫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加上麥克斯韋關于變化電場產生磁場的假設,奠定了電磁學的理論體系。至70年代麥克斯韋去世后不久,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自此改變,影響延續至今日。

20世紀,愛因斯坦、普朗克、玻爾、薛定諤等一眾物理學家涌現,造就了那個物理學風起云涌、群星閃耀的時代,而隨后開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是以這些學者對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研究為基礎。

歷史經驗證明,人類社會的每一輪變革都與物理學家和物理科學的研究緊密相連。而普通大眾的關注與加入,有助于整個社會形成崇尚科學的風尚。

2022年9月,《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發布,要求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培養科學思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引導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科普作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舉措,提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

時值《張朝陽的物理課》已開播近一年,借由線上線下多個渠道,科普物理知識,讓物理從高深莫測的專業學科逐漸變成更多非專業學者的興趣愛好,或正為科普工作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樣本。

張朝陽與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樓宇慶、電子工業出版社代表一同宣布《張朝陽的物理課》第二卷正式發布

如何激發大眾對物理的好奇心?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物理或許還是中學時代需要考試的一門學科,枯燥且被動。那么如何打破這樣的固有印象,激發大眾學習物理的興趣?《張朝陽的物理課》設置了與傳統教科書完全不同的內容邏輯。

在第二卷的46個章節中,每一章都提出了一個具體的物理問題,如果只看標題,讀者甚至會有種看科普讀物的感覺。但實際上,每一個問題都需要綜合各個物理學分支的知識,拿起紙筆親自計算、推導,才能理清問題背后的基本原理。

這一特點源自張朝陽試圖引導大眾熱愛物理的初衷。在序言中,他建議讀者采用“研究式學習”、“碎片化學習”的方法,從自身興趣出發,開啟學習物理的旅程。

從內容上看,第二卷覆蓋牛頓力學、天體物理、電動力學、流體力學、熱傳導等多個領域,但章節之間關聯性不強,讓讀者得以碎片化安排學習計劃,隨時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章節閱讀。

而從解決問題的邏輯上看,每章開篇提出一個具體問題,帶動了讀者的求知欲,也讓讀者的思維從被動接受知識點輸入,轉變為主動探求答案。

也正因為保證了讀者的參與性,《張朝陽的物理課》第二卷介紹了很多與傳統教科書不同的解題思路。這對物理專業的高年級學生、研究生以及工科生而言,能夠感受與教材完全不同的學習體驗;而對于那些沒有理工基礎的讀者,張朝陽在新書首發的演講現場表示,“看書里的文字,也能從遠處欣賞物理學是怎么回事。”

兼顧物理知識的專業度與趣味性,《張朝陽的物理課》讓高精尖知識走向普適化。而伴隨這一IP火爆,搜狐視頻也逐漸將知識直播打造成特色,為平臺發展鋪上了一層差異化底色。

知識普惠,讓學習變成長期習慣

剛剛過去的暑期檔,搜狐視頻科學演講局也專門策劃了直播活動《將給青少年的科普——科學好奇問答》,邀請多位科學達人針對廣大青少年好奇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參與其中的有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博士楊一卓、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獲得者吳於人等十多位專家學者。這些專家也同步在搜狐視頻開設了個人科普賬號。

實際上,此前搜狐視頻已經構建了覆蓋物理學、化學、數學、天文學、光學、聲學、植物學、古生物學、地質學、計算機科學、航空航天學等在內的全方位知識直播體系,并持續吸引著專注各個領域的大V入駐。今年3月起,這些知識播主已在搜狐視頻內陸續開啟了幾十場科學直播。

如同《張朝陽的物理課》一樣,這些知識播主和持續上線的直播活動在搜狐視頻內逐漸形成了一個知識能量場——用戶在這里產生興趣、計算推導、傳播輸出、探討交流,并持續循環,讓學習成為一項長期習慣。

現代傳媒的發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但也為庸俗化內容占據大眾精力提供了便利,“娛樂”、“低俗”一度讓直播、短視頻平臺頻繁招致批判。這進一步凸顯著平臺氛圍的重要性。如《張朝陽的物理課》,每周五、周日直播開課,課后結合剪輯版短視頻和整理成書的著作復習,還可參與線下課討論交流,不僅提供了立體式學習的資源和氛圍,也讓社會重新審視社交傳媒——各大平臺正涌現越來越多跟學跟練、記錄學習心得的賬號——“自律”、“學習”逐漸成為大眾希望對外傳遞的社交標簽。

張朝陽曾經提到:“知識傳播是一件長久的事情。”此前,從2016年第一場《張朝陽的英語課》直播開始,他開啟知識直播已有7年。7年后的今天,在《張朝陽的物理課》第二卷首發現場,有學生問及物理課直播近兩年以來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張朝陽表示把傳統的基礎物理與新媒體傳播結合,讓很多人在同一時間思考同樣的問題,把復雜的推導過程變成大眾關心的事,是最大的快樂。

引導大眾持續學習、探索更多知識,或是《張朝陽的物理課》在物理科普之外,為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帶來的更大意義。一如張朝陽在為新書第二卷推薦時的最后說道:希望繼續探索和演算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不只是地球,還有星空、遙遠的銀河系,整個宇宙的中子星、黑洞以及引力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