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輝8月3日報道:“我現在腦子嗡嗡地一直響,眼睛現在也很痛很痛。”“已經30多個小時連續作業,期間有的戰士還沒有一點米水入口。今年的建軍節注定難忘了。”2日晚,河北涿州。來自上海山鋒救援隊的張善豐和21名隊友,回到當地好心人提供的臨時駐地后,已經累的講不出話。
時間回到8月1日一大早,身在上海的張善豐在網上刷到了河北涿州洪水的受災情況。房屋被淹,人員受困,救援難度大……當即他和上海山鋒救援隊副隊長等幾位成員商量是否能前去支援。“大家都很積極,半個小時就做好了決策。 ”
【資料圖】
記者了解到,這支救援隊前身為疫情期間的公益志愿者服務組織,由眾多黨員、退役軍人、小微企業主、企事業單位職工自發組建。2022年12月28日正式注冊登記成為上海浦東新區地區第6家社會應急救援公益組織。
雖然隊伍剛剛成立,但是看到河北涿州受災情況,他們心中只有一個想法——竭盡全力。“第一時間組織22名隊員,攜帶六條沖鋒舟六條,五部車輛,和若干的繩索等水域搜救裝備。”
災情就是任務。容不得片刻等待,他們就登上了1200多公里的路程。“整整開了17個小時,路上沒敢耽誤一分鐘,到了正好8月2號上午7:30。”
到達現場看到的情況,讓這支剛剛成立新軍成員頗為震撼。“確實很驚訝,尤其當時涿州市絕大部分地區斷網斷電,與外界聯系受限。”第一次參加救援任務的冷志明,是上海山鋒救援隊的教導員。
他說,現場居民的懇切求助眼神,讓他記憶深刻。“分配的任務點,被洪水淹沒掉,很難正常到達。沿途老百姓看到我們救援隊,就把我們攔下來,請求救援。這種感覺,其實很難從語言上表達。”
最讓他難忘的是救助一位98多歲的戰斗英雄。到達他家時,洪水已經淹沒了半層樓房高,家人只能躲避到了二樓。因為在曾經戰斗中受傷,老人目前只剩一只腿的殘疾狀態,加上年齡偏高,行動能力基本為零。
“由于沖鋒舟離老人的躲避處還有一點距離,不得不采取背的形式轉運。”冷志明回憶說,“當時老人還有點茫然,我就安撫他,‘老爺子,我也是退伍軍人,我過來背你啦。’之后,他好像聽懂了,就放松了很多。”
據悉,截至2日晚,包括老人、小孩等老百姓在內,山鋒救援隊一天時間內已經轉運380人。當然,收獲的同時,張善豐也有自己的心疼之處。“由于水流比較急,帶的6條沖鋒舟,已經有兩條被劃破了。這是我最心疼的裝備,最關鍵的是現場不能繼續使用它救人了。”
救援任務還在繼續。張善豐說3日還有480人左右居民等待轉運。“已經斷水斷電三天,我們要帶給他們食物、水,幫助他們轉運。”希望所有參與救援的隊員都能夠注意自身安全,所有受災群眾都能夠得到妥善安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