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圖賞 >

抓住綠色“康波”,上海銀行對綠色金融是玩真的-精選

文|李意安

雙碳命題正在促動一場廣泛而深刻的時代變革。


(資料圖)

近日,首屆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簡稱“碳博會”)舉行,國內外近600家知名企業在4天里,密集展示了千余種各類場景下前沿低碳應用。除了能源、化工、制造領域的脫碳“大頭”,銀行、保險、金融租賃等金融服務業也積極參與了碳金融綠色實踐的討論。

上海作為全國金融資源的集中所在,在綠色金融的探索方面具有重要的標桿意義。作為本地法人銀行,碳博會期間,上海銀行牽手上海市節能協會、上海市能效中心設立“綠色金融實驗室”,聯合市融資擔保中心、申能碳科技公司共同推出上海首個綠色普惠擔保貸款,并應時發布了《2022年度環境信息披露報告》(下文簡稱“報告”)。

2020年以來,上海銀行從頂層設計、產品體系、管理配套、運營優化等方面著手加快布局,完善各項體制機制建設,做大業務規模和客戶數量。迄今為止,上海銀行綠色貸款規模增長超6倍,2021年開始,上海銀行著力打造“綠樹城銀”品牌,在綠色金融的業務踐行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1

全面發力,抓住綠色“康波”

對中國而言,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是一次“換道超車”的時代機遇。國家戰略的加持下,雙碳概念已經成為當下市場難得的規模體量大、確定性強、長期成長性好的賽道。“政-銀-企“正在形成合力,促動一場包括能源革命、產業結構轉型、生活方式變化的社會深刻轉型。

雙碳目標的實現方式不僅僅是簡單的加減算法,更重要的是通過商業邏輯的切換,改變增長系數。因此,綠色金融的范疇并不局限于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新興行業,傳統行業也有大量綠色升級的改造空間,增長未來明確、空間巨大。

事實上,綠色金融是近年來所有金融機構都在積極探討的議題,但像上海銀行這般傾力押注綠色金融的金融機構卻也并不多見。從上述報告的行業口徑來看,上海銀行對綠色金融的定義涵蓋清潔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領域。

綠色金融是上海銀行近年來重要的經營標簽。這一點,在經營數據層面有非常扎實的體現。

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22 年末,上海銀行綠色貸款余額653.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116.38%, 其中清潔能源產業貸款余額143.1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23.92%;綠色貸款客戶1,270戶,較上年末增長148.05%。2022年綠色貸款增速和清潔能源產業貸款增速均高于本行各項貸款增速;綠色貸款客戶數較上年末增長 148.05%。其中,綠色普惠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加 20.11 億元。值得一提的是,綠色金融的資產質量亦有不俗表現。截止2022年末,綠色貸款不良貸款率僅為0.04%,可圈可點。

此外,上海銀行綠色債券投資余額較上年末增長 46.46%;當年新承銷綠色債務融資工具 54.55 億元,居城商行首位。

金融引導對節能減排的數據影響直觀反映了綠色金融的成效。

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上海銀行對相關綠色項目的貸款折合節能21,676.6噸標準煤,折合減排50,338.25噸二氧化碳。

(1.考慮可得性和可計算性,選取本行可計算環境效益且數據基礎完備的綠色信貸項目進行核算。部分無法量化的環境效益未列入。)

圍繞綠色金融,上海銀行已經形成了矩陣式的產品服務體系,“綠惠萬企”、“綠聯商投”、“綠融全球”、“綠享生活”四大產品矩陣,以不同的產品形式在不同產業鏈、生態圈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綠色投融資服務。

而以綠色金融賦能產能綠色轉型的同時,上海銀行也在圍繞自身雙碳目標,全面推進綠色銀行建設,強化綠色運營、綠色行為、綠色采購、綠色價值四輪驅動,搭建綠色低碳運行體系,探索實踐自身綠色低碳發展。

2

制度先行確保長效機制

過去幾年,上海銀行通過配套專項政策制度、完善投融資流程管理等舉措,在碳金融探索、綠色產能升級等領域可謂不遺余力。

從董事會到管理層,頂層設計對綠色金融的戰略置頂是上海銀行得以搶占先機的重要保障。2022年上海銀行于總分行層面設立綠色金融部,建成自上而下的組織保障體系并納入考核,不斷優化總分支治理結構,并從業務拓展和自身運營兩方面同步發力。

戰略置頂,制度先行。

報告顯示,2022年,上海銀行制定《上海銀行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管理暫行辦法》作為總則性制度,并推出年度綠色金融專項授信政策,明確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既要支持綠色企業發展,也要支持碳密集型行業低碳轉型需求。

通過差異化的信貸政策,上海銀行積極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產業,積極支持低碳環保類客戶綠色融資需求、高碳轉型類客戶環保改造升級;支持綠色消費創新,打通綠色低碳生產消費循環。同時,推進碳金融業務發展,提供基于碳配額和碳減排證書等碳金融相關融資服務;建立覆蓋綠色信貸、轉型金融、綠色直接融資、綠色消費金融的多層次立體化業務體系。

新舊動能的轉換、發展模式的切換是一個靶向糾治、破立并舉的長期攻堅戰。上海銀行一方面對高碳排放行業實施嚴格控制,嚴禁介入不符合產業政策、環保政策、相關規劃、能效水平等要求的項目,與此同時,堅持“扶優限劣”原則,重點支持高碳轉型項目,加大低碳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支持煤電、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促進更多資金投向綠色低碳發展領域。

與此同時,今年碳博會期間,上海銀行動作頻頻積極探索各種外部合作模式,實現綠色金融創新。

為盤活碳資產,上海銀行與市融資擔保中心、申能碳科技公司共同推出上海市首個綠色普惠擔保貸款。以政策性擔保資源為支點,為碳資產持有人提供了增信,也保障了金融機構的權益,極大提高了碳資產的流動性,打通碳資產開發、流轉、變現的“最后一公里”,為賦能綠色普惠中小企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上海市經信委的指導下,由上海銀行與上海市節能協會、上海市能效中心代表共同創立“綠色金融實驗室”。三方將通過實驗室這一合作平臺,積極聚焦綠色新材料、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氫能、儲能、余能利用、碳管理等綠色低碳領域內的成長型、科創型企業,制定標準化模板和定制化服務,共同研究目標企業的核心技術和碳減排情況,決策并落地精準、高效的綜合綠色金融服務方案,精準助力綠色低碳產業發展。

此外,上海銀行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整合金融資源和要素市場平臺資源,攜手探索綠色金融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路徑,積極拓展碳金融、轉型金融等前沿領域的合作,將就碳普惠體系建設開展合作,并在上海市企業和個人的碳積分運營方面開展探索。

所有宏大敘事的背后,都需要長期信念貫穿始終。銀行作為金融活水,與實體經濟發展目標高度捆綁。“3060”的雙碳任務是一場以終為始、關乎國運的目標之戰。在發展邏輯的切換中,上海銀行十分清楚,率先占據綠色金融高地才能為長期發展構筑深闊的護城河。

原創|獨家|深度|

有思想的

十字財經(cross_finance)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