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圖賞 >

搶下“先手棋”!蘇州打造數字經濟時代的產業創新集群

仲秋時節,位于蘇州金雞湖畔的新虹產業園,幾幢設計感十足的現代化建筑呈現在眼前。走進其中,品牌咖啡、花藝服務、藝術連廊等產業配套點綴其間,滿足園內企業多元需求。“曾經這里外部形象差、內部隱患大,載體大部分空閑。”新虹產業園負責人徐昊介紹,政府出資買下老廠房進行改造,重新對外招商,成功引進一批上市企業。目前,產業園總產值超億元,并入選省工業用地節地模式(技術)先進典型案例。

當前,蘇州拿出更多實招硬招新招,走集約、集聚、節約的路子,在存量土地更新利用、低效用地再開發等方面作出更大探索,提高對優質項目落地的承載力,為打造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更美好的蘇州打開廣闊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作為制造業大市的蘇州,土地開發強度已逼近資源“天花板”,部分產業結構層次低、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不夠等問題亟待解決。站在新起點上,蘇州規劃至2035年,高水平建設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開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高水平建成充分展現“強富美高”新圖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蘇州在要素保障上作出突破。

蘇州早有探索。這幾年,蘇州發布產業用地熱力圖,68.8平方公里的集中連片產業用地點對點落地;提出“產業定制地”供應模式,提升產業項目落地效率;出臺差別化地價政策,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全省首創《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豁免項目清單,簡化審批流程;實施“三優三保”行動試點,優化用地結構和布局;開展產業用地更新“雙百”行動,促進資源高效率配置。今年以來,蘇州更是搶下“先手棋”,精準落子拉動服務“進度條”,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下好要素保障“先手棋”,首先解決要素從何而來。今年1月,蘇州研究制定《關于進一步推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的實施意見(試行)》,在全省率先出臺促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的“蘇州十條”,在省規定的基礎上對新上工業用地提出了更高的準入要求,對存量工業用地更新機制作了更大突破的探索。

除了騰退不符合高質量發展需要的落后項目,還要通過城市更新改造不符合項目建設需要的老舊空間。當前,蘇州以姑蘇區古城保護型和高新區產城融合型為試點,開展城市更新,打造更優空間。

從源頭上保障項目用地,從流程上保障項目進度。一個重大項目從選址到落地需要經過繁雜而漫長的過程,包括規劃選址、用地審批、土地供應等多個階段,若其中有一項流程不暢,就會影響項目進展時序。今年6月,蘇州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提高重大項目自然資源要素配置和保障效率的通知》,通過用地保障調度會制度與保障專員制度,明確市和縣(市、區)兩級專員在及時“會診”疑難問題的同時,按照“周更新、月簡報”模式,實行從項目選址到落地的全流程、全方位保障服務。

“滬蘇湖鐵路項目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項目,在先行用地辦理程序上,審批層級多、耗時較長。”滬蘇湖鐵路項目保障專員、吳江區自然資源保護科科長吳曉雨說,接到項目后,蘇州資源規劃系統僅用1個工作日就完成了市級審查并上報省自然資源廳,省廳則為該項目成立工作專班,開通綠色通道。省市縣三級用5個工作日便完成滬蘇湖鐵路(江蘇段)先行用地審查審批。

點擊進入全省首創的“蘇州·慧選址”自助選址服務系統,永久基本農田檢測、生態保護紅線檢測、國土空間規劃檢測情況一目了然。系統采取大數據分析手段,在項目選址階段引導、幫助項目用地單位科學選址,減少因選址不當帶來的后期用地困難,保障項目時序。

蘇州梅堰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就是受惠項目之一。“項目在選址時,我們發現部分用地壓蓋了永久基本農田,需要進行避讓。”蘇州市土地儲備中心副主任、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用途管制處處長徐蔚奕說,通過“蘇州·慧選址”自助選址系統修改后,項目則與剛性控制紅線無沖突,可以順利開展用地報批。該系統上線以來,注冊用地單位已逾百個,出具用地檢測分析報告300余份。

借力信息化手段已成常態。蘇州還開發“重保服—蘇州”平臺,實現市以上重大項目用地全部上圖管理。以往了解項目進展時,需要人工咨詢,現在只需點點鼠標便可隨時掌握進度。

數據顯示:2017至2021年5年間,全市共盤活存量建設用地28.4萬畝,實施低效用地再開發23.5萬畝。近3年,蘇州共完成約1400個市以上重大項目用地保障。

“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做好要素保障已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競爭力。”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莫棟升說,蘇州將持續強化重點項目用地保障,千方百計強服務、保進度、促達產,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 綠色通道 市場主體 人力資源 鄉村產業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