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上市公司 >

焦土政策:把一切毀掉,敵人就不戰自潰? | 循跡曉講

循跡?·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相關資料圖)

主講:賽艇隊長

策劃:賽艇隊長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2800字 閱讀需要8分鐘

自有戰爭以來,焦土政策是人類使用最殘酷的戰略手段之一。

所謂焦土政策,顧名思義就是把敵人占領的或者打算占領的地區化為廢墟,不讓敵人得到一口糧食,獲得一點物資。因為沒地方吃住,敵軍大部隊通常會身心俱疲,戰斗力和士氣也會大減。

而把這種作戰方式定義為“焦土政策”的是李宗仁,他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初就預感到未來中日會有一戰,為此在文章里提到“哪怕中國變為焦土,也要和侵略者決一死戰。”

◇?李宗仁言論集之一《焦土抗戰的理論與實踐》

在古代雖然人們不管它叫焦土政策,但實際做法是如出一轍的。

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率兵翻過阿爾卑斯雪山遠征意大利。羅馬執政官費邊知道朝廷上下沒人是漢尼拔的對手,而古代戰爭目的又不外乎掠奪人口,搶奪物資,占領土地三種。就目前來看阻止對方占領土地是不行了,帶走土地上的所有人口物資,帶不走的物資就破壞掉,與迦太基周旋。

這種戰術雖然行之有效,卻引起了羅馬民眾不滿,這種戰術損失太大,時間也太長,耽誤正常生活了,他們希望戰爭能夠速戰速決,于是羅馬人換上了主戰的執政官保盧斯,和迦太基人展開決戰,史稱坎尼會戰。

◇?坎尼會戰后,打掃戰場的迦太基軍隊

這場戰役羅馬人慘敗,巨大損失讓羅馬人清醒的意識到,還得是費邊的辦法可行,然后他們到處燒毀糧食物資,破壞一切可用的東西。再派出數股小部隊日夜襲擾漢尼拔的軍隊,這讓迦太基軍的身心疲憊不堪。漢尼拔欲殲滅羅馬軍隊主力而不能,只能率兵流浪在羅馬的農村地區。

但是羅馬很多農村地區都被羅馬人自己化為一片廢墟。在內無補給,外無援軍,而己方承擔了巨大損失的情況下,漢尼拔大軍只能撤出意大利地區。

在整個古代的戰爭中,一旦防守方發現守不住,都是把能帶的物資人口帶走,帶不走就毀掉。西方人的老祖宗會用,咱們中國人的老祖宗也深諳其道。

◇?劉備攜民渡江也有堅壁清野的意圖

公元228年,因為失街亭,諸葛亮北伐大軍被迫從已經占領的天水、安定等地后撤,臨走時也是帶走了當地所有民眾,只給魏國留下一座空城。同時代劉備攜民渡江也是這個邏輯,他帶人走是為了不讓這些人給曹操提供補給,絕不是自己多愛民。

此外哪怕沒有敵國進攻,也會制造焦土來應對潛在的威脅,順治年間鄭氏臺灣憑借著水師的優勢,不斷騷擾大清東南沿岸,八旗鐵騎對此只能干瞪眼。為應對他們的威脅,清政府頒布海禁令,嚴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從山東到廣東,沿海的民眾被內遷三五十里,臺灣鄭氏集團的活動確實遭到了很大的打擊。

當然,清朝沿海民眾受損失更大,當地人此前都是打漁賣鹽為生,遷到內地生活無著,農民破產,妻離子散者不可勝數。福建省作為天然鹽場,居然因為海禁吃不上鹽,還得靠其他省份救濟食鹽。

◇?遷界禁海就是康熙帝為了避免鄭氏海軍通過襲擾沿海來攫取給養。劃定一個瀕海范圍(從瀕海三十里左右,到瀕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墻,強制處在這個范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

到了近代戰爭各國仍然會采用焦土政策,尤其是在那些國土廣闊,氣候惡劣的國家,沒錯,這個國家就是俄羅斯。

1707年,瑞典國王查理十二入侵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采取焦土政策,別說是人口牲畜,連一座完整的房子都沒留給瑞典人。瑞典人飽受寒冬之苦,俄軍則趁機發動反攻,在波爾塔瓦打的瑞典人幾乎全軍覆沒,國王查理十二身受重傷,只帶著少數親兵逃出戰場。

◇?油畫作品《拿破侖在燃燒的莫斯科》

一百多年后俄羅斯在面對另一位天才統帥拿破侖,同樣是這種辦法迎敵,俄軍燒毀了一切有用沒用的東西。拿破侖的軍隊深入俄國上百公里,但在沿線找不到任何能拿來做補給的物資,因此法軍只能邊走邊建立倉庫,并派兵守衛補給線,好不容易大軍打進莫斯科,俄國人又一把火把莫斯科給燒了,拿破侖大軍在俄國境內衣食住行全得從本國境內調運物資,這種長距離運輸在當時肯定是無法持續,因此大部分人都要在俄國境內挨冷受凍,最終6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于俄羅斯的冰天雪地之中。

以上提到的這些焦土政策案例,都是在面對對手入侵,防御一方所做出的措施。在保家衛國的大方向下,焦土政策雖然殘酷,但也實屬無奈之舉。如果是在敵國領土上用這種方法,防止對手光復失地,這就屬于反人類了。

1943年,德國人在庫爾斯克戰役失敗,被迫從占領區撤退,在撤退時希特勒指示東線司令曼施坦因對占領區一切設施都要進行徹底破壞,這塊地方是不是對德國重要先放在一邊,反正對損耗更重的蘇聯來說,是絕對重要的。曼施坦因可謂是忠實的執行的元首的命令,對占領區的所有設施都進行的大肆破壞,他們火車后面會掛著一個被成為“鐵道狼”的鉤子,火車過去之后,鐵道狼會把鐵軌和枕木從地里刨出來,讓蘇聯人無法使用。

◇?德國人發明的"鐵軌狼"鐵路破壞器,使用大馬力的火車頭拉動后面一個犁形的大鉤子,車頭開動后,后面的枕木全部"鋤"壞,使敵人無法追擊。

此外,曼施坦因還帶走了所有能帶走的人口,不愿意走的一律槍決,這絕對可以構成戰爭罪了,只是他在戰后只坐了4年監獄,犯下的罪行和受到的懲罰完全不成正比。

另一位元帥莫德爾也是焦土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勒熱夫戰役他命令手下士兵在撤退前把勒熱夫變成一座空城,炸掉了所有能夠炸掉的建筑物,根本不顧里邊還有沒有活人。也是因為這些反人類行徑做的太狠,在戰爭結束前夕,莫德爾在命令部隊投降后開槍自殺,他知道他這種人當了俘虜之后沒有好下場,不如提前自我了斷。

◇?迪特里希·馮·肖爾蒂茨(1894——1966),納粹德國上將。二戰期間,他作為德軍在巴黎最后一個最高長官,沒有執行希特勒的炸毀巴黎的命令。

同時期德國人還想在巴黎實施焦土政策,多虧了巴黎城防司令肖爾鐵茨拒絕執行希特勒的命令,才留住了這座城市(詳見:面對“毀掉一切”的命令,一個軍人該不該按下按鈕?| 循跡曉講)。

總的來說,焦土政策是戰爭中最無奈的一種選擇,如果是衛國戰爭中采用焦土政策,只能說明被侵略比家園變成一片廢墟更可怕,如果是侵略一方在撤退別國領土的時候搞破壞,那就是徹徹底底的戰爭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