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上市公司 >

正觀漫讀|讀書的意義:在孤獨中自省,在低谷時自修,在迷茫中自渡

▲點擊收聽音頻

楊絳說:“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

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前人早已在書中給出了答案。所以,越是艱難處,越是要讀書。它能驅散迷茫,對抗平庸,填平低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孤獨中自省

南宋大儒呂祖謙年少聰慧,但為人多怒多怨。一與人爭論,便怨氣積于胸,久久不息。每當這時,他會閉門深居,點一盞孤燈,讀書排遣。

讀到圣賢相處之道而心有所感時,他會掩卷自思,尋求自身問題的癥結。漸漸地,他待人變得謙和寬厚,心境也慢慢平和,終成一代大儒。

荀子在《勸學》中有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讀書就是在心中放置了明燈,這盞明燈能照亮內心的幽暗。

讀書也是在身后放鏡子,可以看到平時發現不了的問題。

演員陳道明曾因要拍《圍城》,有緣結識了原著作者錢鐘書。

錢老家的樸實與簡約讓他感到震撼:沒有收音機,沒有電視機,滿屋子都是書,安靜得只能聽到煎藥時的“噗噗”聲。在錢老面前,陳道明頓時察覺到了自己內心的貧乏與空虛。

拍完《圍城》后,陳道明開始大量閱讀,想從書本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樣子。

讀書,不是用人生去復刻書本,而是用書本去檢驗人生。

生活引導我們的雙眼不斷向外尋,而無法向內求。讀過的書,就是吞入心靈的眼睛。它能審視靈魂,幫我們查缺補漏。

在低谷時自修

西漢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書就像良藥,可以醫治見識上的不足。

一個人把書讀薄了,也把人生墊厚了。

作家麥家年輕時并不善于寫作,他的第一份工作,工作內容是寫材料。不承想,因為文筆不善,他每次呈交的材料都錯漏百出。不僅遭到了同事們的嘲笑,還被降職為一個專門端茶倒水的打雜的。

面對巨大的落差,麥家那段時間異常痛苦,只能靠讀書排遣,慢慢的,沒想到竟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麥家的寫作能力也在這段時間一點一點成熟起來,后來他甚至開始自己寫小說,終于在2002年迎來了讓他一戰成名的諜戰小說《解密》。

讀書不會把你直接捧到高峰,或是送至彼岸。它會教掙扎在苦海的人做自渡之舟,給深陷低谷的人遞去了自救的韁繩。

人生沒有失敗,只有鋪墊。也沒有生來注定的平庸,只是有人在不確定的日子里,給自己失衡的世界找到了支撐點。

而讀書,就是那個支撐點。

把生命浸在書中,即使眼下一無所有,也早已給人生埋下了種子。縱然身在低谷,也終將開出花來。

在迷茫中自渡

楊絳說:“書讀多了,內心就不會決堤。”即使囿于眼前的方寸之地,書籍也能帶你翻山越嶺。

林清玄30歲時,就已頗負盛名。當時他幾乎拿遍了臺灣所有的文學大獎,在媒體評選的“40歲以下成功人士”中,高居第一。

然而名利雙收后,林清玄卻很迷茫。每天不間斷的輸出讓他身心麻木,應接不暇的各種活動應酬讓他倍感疲憊。他深感迷茫,不知道生活的意義是什么。

直到有一天,他無意中翻到了《奧義書》,其中的一句話讓他如遭電擊:“一個人到了30歲,要用全部的時間來覺悟,否則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

林清玄想到自己已經32歲了,卻從未全身心為自己思考過一次,也沒有放下一切為自己活過。想到這一點,他毅然決定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好好休息一段時間。

3年后,他根據這段時間的生活與感悟,寫成了“身心安頓系列”作品集,一時引起轟動。

《格言聯璧》中說:魚離水則身枯,心離書則神索。

一個不讀書的人,所享有的世界就只有眼前,走不出眼下困境,也放不下過往遺憾;而一個讀書多的人,總能跳脫出當下的窘迫與繁瑣,即使身在泥淖,但心也能奔向桃花源。

迷茫時讀書,能幫你看清現實,看淡苦難,看向更遠處的光明。

讀書的最大意義,就在于能勘破命運的不確定性。

無論你在什么年齡,什么階段,起點有多低,只要想改變,一切都為時未晚。

(作者 洞見·Blx 來源 洞見微信公號 主播 連曉東 制作 王宜謙)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