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9月8日,華福證券發布一篇半導體行業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領航國產替代浪潮,國內群星紛至沓來。
報告具體內容如下:
AIoT/汽車三化/XR驅動半導體需求觸底回升,晶圓廠擴產/資本支出持續支撐長期增長。從行業景氣度角度來看,雖然半導體行業自2021年起受到全球通貨膨脹、地緣沖突等因素的影響而進入暫時性下行周期,但隨著AIOT、智能汽車、大數據、XR等新興領域的迅速崛起,半導體領域的發展引擎已被點燃。與此同時,據SEMI數據,全球前端的300mm晶圓廠的設備支出將于2024年恢復增長,預計于2026年達到119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長期來看,信息化智能化將繼續導致全球硅含量提升,半導體市場大有可為,隨著海內外廠商庫存水位的逐步修正,半導體領域有望憑借技術創新、需求回暖和持續的資金與產能支持觸底回升。
半導體零部件是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基石,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十足。半導體零部件是設備核心技術演進的關鍵。從零部件工藝特點來看,首先,半導體零部件產業通常具有高技術密集、學科交叉融合等特點,其生產工藝涉及精密機械制造、工程材料、工程設計等多個領域;其次,因半導體零部件需滿足高精密、高潔凈、耐腐蝕等眾多要求,故而精密零部件是半導體設備制造環節中難度較大、技術含量較高的環節。在高技術壁壘下,設備零部件當之無愧成為半導體產業中的“卡脖子”環節。從供應鏈角度來看,零部件直接影響著設備的交付,據TrendForce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半導體設備交期面臨延長至18-30個月不等的困境,究其原因,零部件的短缺是重要痛點。從產值角度來看,零部件年產值達上百億美元,推動下游各環節產業規模呈現指數級增長趨勢。從成本角度來看,零部件采購額通常占據半導體設備生產成本的90%以上,是半導體設備的基礎和核心。我們推算,2022年全球半導體零部件市場規模超500億美元。
歐美日長期壟斷零部件市場,國產替代迫在眉睫加速推進。目前,半導體零部件被美日歐高度壟斷,近年來前十大半導體廠商市場份額穩定在50%左右,其中半導體零部件細分品類集中度高達80-90%。與此同時,美國頻繁對我國高科技領域實施技術封鎖,且手段日趨嚴厲,這使國內廠商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的意愿愈發強烈。為應對嚴峻形勢,我國半導體廠商正積極推進國產化落地。眾多設備及零部件廠商正積極推進跨期合作,通過自研、并購等方式推進對關鍵零部件業務的布局,并在部分零部件細分賽道已相繼取得突破,半導體零部件的國產化浪潮已然掀起。
投資建議:半導體零部件細分品類繁多,雖然目前整體國產化率較低,但國內零部件廠商在某些細分品類正逐步實現突破。我們建議關注半導體零部件各細分領域的突出廠商,包括:新萊應材(300260)(半導體管閥核心零部件)、正帆科技(工藝介質供應系統/GasBox)、漢鐘精機(002158)(真空泵)、英杰電氣(300820)(射頻電源)、江豐電子(300666)(腔體/噴淋頭等各種金屬件居多,布局非金屬件)、富創精密(金屬工藝件/結構件、氣體管路等)、茂萊光學(精密光學器件、光學系統、光學鏡頭)、華亞智能(003043)(金屬結構件)、蘇大維格(300331)(光刻機零部件光柵)、昌紅科技(300151)(晶圓載具)、菲利華(300395)(半導體用石英玻璃材料及制品)、石英股份(603688)(半導體石英材料)、凱德石英(石英耗材)、先鋒精密(刻蝕和薄膜沉積設備零部件精密制造)、珂瑪科技(半導體設備用先進陶瓷材料零部件)。
風險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預期風險,相關企業業務開展不及預期風險,客戶認證及產品驗證進展不及預期,地緣政治風險風險、市場競爭格局惡化。
聲明:本文引用第三方機構發布報告信息源,并不保證數據的實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數據僅供參考,據此交易,風險自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