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目下,停車繳費、點餐、購物等掃碼支付代替人工服務已然司空見慣,但因為部分場所設置通過關注公眾號來繳費、被迫授權個人信息、日常頻繁推送廣告等情形,給不少消費者帶來困擾。針對此類問題,中消協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反對強制關注公眾號”消費監督工作,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無獨有偶,近日“亮劍浦江·消費領域個人信息權益保護專項執法行動”啟動后,根據消費者舉報,上海市相關監管部門分兩路現場執法。三家餐飲企業存在頻繁誘導索取用戶手機號、誘導消費者提供精準位置信息、頻繁彈窗誘導注冊會員、誘導消費者關注公眾號等問題。前期調查發現,以上問題在餐飲行業較為普遍。
經營者將關注公眾號或使用手機App、小程序作為消費者行使權利或享受服務的前提,并在此過程中獲取與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這類行為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之相關規定,侵害了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雖然消費者有權拒絕和舉報,但在現實中,由于不少消費者或對上述權益知之甚少甚至無知無感,或礙于時間精力明知侵權也放棄維權,往往更需消費維權組織和相關監管部門主動出手。
維護和保障消費者權益,就治理方略而言,無非事前防范、事中出手和事后救濟三策。消委會等地方消協組織通過發布倡議、組織經營者自律承諾、開展專項消費監督等維權工作,呼吁商家在掃碼繳費過程中不強制消費者關注商家公眾號、不過度索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屬于事前防范。上海市相關監管部門依法約談企業,要求其針對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行為全面整改,屬于事中出手。此策立竿見影,三家企業均表示,由于對《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理解不到位導致出現問題,下一步將按照約談要求,舉一反三開展自查整改。
現實尷尬在于,從近年公開曝光的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益等案例看,大多屬于投訴查處性質的事后救濟。其結果,往往雖然消費者權益得到了補償,但消費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受傷心理卻無法彌補,而且由于“不訴不理”“被動查案”客觀上導致部分商家產生僥幸心理,難以從根本上祛除他們的不良心理動機和不法行為慣性。
上海專項行動聚焦餐飲行業,相關監管部門將以點帶面開展教育培訓和以案說法,推動餐飲企業主動履行個人信息保護義務;同時加大執法力度,促進行業個人信息保護現狀明顯改觀。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等權益,就需監管這樣主動加力。 陳慶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