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深度報道 >

“顏值”產值兩手抓 走好鄉村振興路

塑料大棚里蔬菜長勢良好村民正在采摘西紅柿

盛夏,陽泉市礦區沙坪街道半坡村一幅熱鬧景象:干凈的健身廣場上,老人們圍坐聊天;一排排塑料大棚里蔬菜長勢良好,村民正在采摘黃瓜;養豬場里,村民正在沖洗地面、消殺豬舍,準備迎接新一批大白豬……“這些年,我們下大力氣整治村里的環境衛生,村容村貌提升了。我們還建起大棚種上了櫻桃、黃瓜等果蔬,建起了養豬場。村里會打好這套‘組合拳’,走穩鄉村振興路。”半坡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喬延明說。


(資料圖)

半坡村村域面積約9.6平方公里,全村有312戶村民,戶籍人口514人。多年前,村里依靠煤礦企業發展。隨著環保政策落實和市場變化,煤礦企業關停,村里開始積極轉型。近年來,半坡村以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點,著重提升村子“顏值”,同時村里以“種植+養殖”為抓手,建起了蔬菜種植大棚、櫻桃和山楂采摘園、養豬場,通過村民承包、村里收取租金的方式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蔬菜種植大棚是半坡村近年來發展的成果之一。清晨,陽光照進塑料大棚,光滑的茄子、鮮嫩的白菜、圓滾滾的西紅柿、青綠的黃瓜長勢喜人,村民正忙著將成熟的蔬菜采摘、裝筐、搬運……目前,半坡村共建了33個蔬菜種植大棚,分為19個塑料大棚和14個日光溫室大棚。這些大棚中,面積大的每個約1畝,面積小的每個約0.5畝。

今年60歲的村民喬海忠承包了7畝多蔬菜種植大棚,是村里的種菜能人。“我承包了11個蔬菜種植大棚,包括7個塑料大棚、4個日光溫室大棚。棚里種著青椒、茄子、西紅柿、黃瓜、豆角等十多種蔬菜。塑料大棚,也叫冷棚,保溫能力相對較弱,每年只能種兩季蔬菜。目前,每天每棚產250多斤蔬菜。一年下來,這些大棚蔬菜銷售額有30多萬元。”喬海忠說。

半坡村的大棚蔬菜種植產業欣欣向榮,也帶動了村民增收。目前,蔬菜種植大棚為村民提供了十多個就業崗位。“我在大棚干活,一天收入100元,還不耽誤照顧家人。我覺得在村里種菜工作自由,挺知足。”村民王玉英說。

清掃豬舍、消殺滅菌、統計豬飼料的購買數量……半坡村的養豬場里,工作人員忙碌著。“上個月18日,我們賣完了存欄的4000多頭豬,這批豬共賣了500多萬元。清理消殺后,我們會在這個月再購進一批大白豬。”養豬場負責人荊玉祥說。

荊玉祥是半坡村人。2020年,他承包了十多畝地,并成立了市雙盛永養殖專業合作社,決定在村里發展養殖產業。每年,合作社向半坡村繳納租金的同時,還為本村村民提供3~4個就業崗位。養豬場以售賣育肥豬為主,共建有2個豬舍,每個豬舍占地約1600平方米。每批豬的育肥時間為5~6個月,每頭豬達130公斤可出欄,主要銷往我市各縣區的屠宰場。

科技助力讓養豬更輕松。養豬場建有料塔、全漏糞板等設備,實現投料、糞污處理自動化。“每個豬舍里還安裝了變頻風機,可以讓豬在適宜的封閉環境中成長。”荊玉祥介紹,“現在養豬省時省力,我們每天的工作重心是做好消殺和防疫、觀察豬群進食情況并做好記錄,為豬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實現高效養殖。”

農村人居環境好不好,關系到村民生活質量;鄉村美不美,事關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改造戶廁、將村里生活污水管網接入市政管網、清理積存生活垃圾、修建籃球場和300米健身步道等公共休閑場所、安裝100多盞太陽能路燈……2018年以來,一項項人居環境治理工程改變了半坡村的環境。

近年來,半坡村健全網格責任制,將全村劃分為9個微網格,由村干部、黨員或村民代表擔任網格長,實行定人、定責、定區域的環境衛生清掃工作制度,維護村里的環境衛生。“去年,我們繪制的近30米的墻體彩繪成了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村里的‘顏值’更高。”喬延明說,“村民想要過得舒心,干凈整潔的環境是必備的。村里組建起了十多人的衛生隊,每天負責清理村里的大小街巷、廣場、綠化帶。”?

談起這些年村里的變化,村民梁香梅打開了話匣子:“以前,我經常能看見亂扔亂倒的垃圾,晚上出來還得拿手電筒照明,用的旱廁難免有臭味,夏天招蒼蠅。現在,村里的環境不一樣了,休閑小廣場干凈寬敞,晚上街道上亮堂堂的。天氣越來越熱,我經常吃完晚飯出來和大伙兒跳廣場舞。家家戶戶的生活環境也好了,大伙兒家里安裝了坐便器,住得越來越舒坦。”

“如今,村里的產業紅紅火火,村集體有租賃收益,村民還能在家門口就業,一舉多得。不僅如此,村里的生活環境美起來了,村民住得舒心踏實。我們‘顏值’、產值兩手抓,大伙兒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喬延明笑意滿滿。

來源丨陽泉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