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深度報道 >

天天快資訊丨山西省的名人及事跡_山西名人及事跡

1、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

2、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

3、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相關資料圖)

4、  [編輯本段]  簡介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

5、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

6、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7、《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1年。

8、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后梁紀》六卷、《后唐紀》八卷、《后晉紀》六卷、《后漢紀》四卷、《后周紀》五卷。

9、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10、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

11、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享年68歲。

12、陜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

13、  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14、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15、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舉薦興國之才——黃中庸(1030-1110),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北宋文學家,政治家。

16、福建興化軍城西驛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雷山巷110號其故居尚存)黃太常寺卿第。

17、北宋景佑甲戌進士大理寺評事黃寵之子。

18、黃中庸從小受到其父宋進士寶文閣大理寺評事黃寵的熏陶,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佑四年(1052)中福建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第一即會元;經殿試中進士二甲第一名即傳臚。

19、以司馬光溫國公論薦,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20、  [編輯本段]  對《資治通鑒》稱譽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

21、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

22、作為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資治通鑒》媲美。

23、  如今了解司馬光其人其書,學習和研究《通鑒》,有助于人具體地認識這部書在我國歷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價值,有助于我們批判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的傳統,也有助于今人以歷史為鏡子,為創建新社會新文化而積極工作。

24、  [編輯本段]  歷史背景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

25、這部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

26、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后,實現了國家統一,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繁榮了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

27、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

28、當時,君主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出路。

29、于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志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

30、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如歐陽修、司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對現實而回顧歷史,企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借鑒歷史,為了有資于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

31、其中,司馬光主編《通鑒》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32、  [編輯本段]  名字的由來  司馬光  《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版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

33、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34、  [編輯本段]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

35、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

36、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37、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年方20,中進士甲科。

38、宋英宗(趙曙,1032-1067)繼位前任諫議大夫,宋神宗(趙頊,1048年-1085年)熙寧(1068-1077)初拜翰林學士、御史中丞。

39、  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

40、次年,判西京御史臺,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

41、哲宗即位,還朝任職。

42、元豐八年(1085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黨,廢止新法。

43、數月后去世。

44、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

45、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

46、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于主持編寫《資治通鑒》。

47、《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48、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后,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于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了然。

49、  司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編撰《資治通鑒》,共費時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至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

50、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精力盡于此書”。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