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聚焦 >

“我成為了一個0.5男”

單身、無業、家里蹲、啃老,在最近的日劇《0.5的男人》里,40歲的男主角雅治從社會退縮到房間里,無法被定義為完整,所以自稱為“0.5”。


(相關資料圖)

在日本到底有多少 0.5的男人 ?

如雅治這般,不工作不社交,成天只在自己的小單間里生活的人群,被稱為蟄居族。除了這部《0.5的男人》,還有許多日劇都刻畫了這類人群:

菅田將暉主演的《短劇開始啦》中,男主角的哥哥,曾經是個優秀到百里挑一的人中龍鳳,卻因誤入傳銷失去工作,最后妻離子散,在那之后開始了漫長的家里蹲;《賣房子的女人》里,一對老夫妻為了自己的兒子前來置換更小的屋子,他們的兒子同樣年近四十,每天只會在房間里打游戲;《彌留之國的愛麗絲》里,男主角的設定也是每天在家打游戲的家里蹲。

能在影視劇中被多次呈現,是因為日本“蟄居族”已經成了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據日本政府今年3月發布的調查結果,推測日本全國15~64歲的蟄居族人數為146萬人,也就是在這個年齡層里,大概每50人里有1人是蟄居族。

顯然,日本已經成了蟄居族大國。

《0.5的男人》中,雅治成為蟄居族的一大原因,是工作上的巨大壓力讓其無法繼續忍受;現實中,日本人成為 蟄居族的原因大概也就這么幾種:

一是考學受挫,在大學前就放棄學業,久居家中;二是工作受到職場暴力;還有一些人是因為疾病,無法在社會獨立生活。

當然, 蟄居族不是你想當就能當。日本網友也討論過,許多人認為要真的成為 蟄居族也需要一定的“能力”,畢竟閉門不出要承受巨大的孤獨,這份壓力并不是人人都能忍受的。

蟄居族的另一大充分條件,即是有可以依靠的家庭。家里蹲們本人不賺錢,這意味著他們必須“有老可啃”。據統計,日本老人每月可領取養老金14.9萬日元(約人民幣7500元)。雖然近年來物價飛升,但如果不是在東京等大都市,而是在鄉下擁有自己的房屋,對父母而言,確實也就是“多一雙筷子的事”。

日本藝術家渡邊篤2019年關于蟄居人群的攝影作品《I’m Here》

一些家里蹲則把自己這一生安排的非常明白:隨機采訪節目《可以去你家嗎》曾經在路上捕捉到一位七旬的爺爺,盡管房子在東京富人區代代木,但單身蟄居的爺爺仍然塑造了典型的“家里蹲”場景:將垃圾堆滿價值過億的豪宅。

這位老爺爺家里蹲的原因是屢次考學失敗,再加上同輩壓力,就再也不愿工作。這輩子他只工作過兩年。爺爺表示,如果將來父母留下的財產用完,他就把代代木的豪宅賣掉,置換到更小的屋子里,剩下的錢繼續過活。

蟄居族也會被強制矯正

這位老爺爺的想法,也是許多“家里蹲”們家長的想法:由于家庭觀念以及界限感,如果子女因為受挫成為家里蹲,有能力的家長幾乎不會將蟄居在家的子女趕出家門;而是默默為孩子規劃將來的生活。

如果孩子能重新回歸社會那當然好,如果不能,家長們也會想盡辦法為他們留下更多財產,盡量延長他們的家里蹲時間。

《0.5的男人》中,男主角雅治父母擔心自己百年后雅治會孤身一人,所以才想著改造房屋,讓雅治的妹妹住進來,將來可以互相照應。

這也造成一部分退休老人重新工作,成為銀發上班族——如果本身養老金不濟,滿頭白發的他們還會繼續成為勞工:在便利店,你可以看到頭發花白的收銀員,某些景區的老年服務生甚至還可以說流利的英語;出租車司機許多頭發花白,他們佝僂著腰堅持為客人搬行李。

按理說,只要 蟄居族對社會無害,任何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的選擇,但與社會脫節的 蟄居族們還是會時不時轟動社會。

住在父母家的中年 蟄居族們主要依靠父母及其養老金,一旦父母去世, 蟄居族的生存狀態就會天翻地覆。

日本廣播協會NHK曾在2019年報道過一位56歲的 蟄居族,在父母去世后活活餓死在家中;還有些 蟄居族為了父母的養老金,隱瞞父母的死訊,藏尸數年——這樣 蟄居族冒領養老金的例子不是少數,僅在2019年日本媒體公開報道的就有38例。

長期家里蹲容易造成心理問題,日本媒體報道過家里蹲孩子因家庭瑣事對父母痛下殺手的新聞;也有父母了解孩子的生存能力,在自己罹患重病后,帶孩子一起自殺的案例。

如此惡性新聞頻發,讓許多家里蹲家長憂心不已,這又衍生出了新的市場:

一種類似封閉學校的機構(俗稱“抽屜屋”,日語中蟄居和抽屜語義大致相反),這類機構會幫忙“教導” 蟄居族,收取傭金后強行將家里蹲帶走“治療”,以使其能回歸社會。當然,大部分治療過后的家里蹲即使回歸社會,也不會回歸家庭了。

“矯正蟄居族”曾經在日本數度登上社會新聞。由于日本媒體長年把蟄居族、尼特族、輟學者、還有逃學未成年人當做潛在的犯罪分子。“抽屜屋”這種機構開始出現,他們將蟄居族等人群從家中帶走,并以斯巴達式的教育方式強制他們進行特定的活動,如剝奪人身自由,強制在外活動,甚至還會強迫監護人虐待和毆打孩子等等。

這一問題的出現,逐步改變了日本社會對蟄居族的強硬看法:蟄居族有權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是被他人強迫實現走出房間的目標。

但日本政府還是試圖用其他方式改變蟄居族人士的處境,引導他們回歸社會。比如今年日本將首次制作家里蹲支援手冊:

日本政府2019年進行的一項關于“蟄居族”的調查顯示:

在各個年齡段蟄居人士都廣泛分布,其中有超過7成人士的蟄居理由與職場有關

除了政府,民間也有各種援助團體,比如針對青少年家里蹲(通常是在學校被霸凌)的租賃姐姐服務;也有幫助中年家里蹲們逐步找工作的民間團體,他們通常從便利店、超市等簡易工作起步。事實上,《0.5的男人》其實講述的也是 蟄居族如何走出房門的故事。

“0.5的男人”“全職兒女”已遍布東亞

同樣的事在中韓也在發生。

但日本的家里蹲通常背靠父母,啃老不愁;韓國的家里蹲卻通常是貧困的孩子們。據官方統計,韓國19歲~39歲人群中,約有35萬人處于“孤獨”或“孤立”狀態,占到19至39歲青年人口的約3%。

對生育率暴跌的韓國來說,年輕勞動力非常珍貴,因此,為了鼓勵年輕人走家門,韓國性別平等和家庭部推出了一項新政策,每月給隱居在家中的青少年發放65萬韓元(約合人民幣3650元)的生活補貼。

在國內,家里蹲人群的數量也絕不容小覷。百度家里蹲吧有八十八萬吧友,他們互相分享自己的日常,大部分吧友的態度都比較喪,覺得在主流氛圍下一直家里蹲的自己是“廢物”,許多人甚至發帖表示,在存款花完之后,會選擇結束生命。

和日韓類似,中國的蹲友們也無法適應社會。同齡人之間的peer pressure,職場上的重壓,讓他們選擇退回房間,再也不想踏出房門。

這兩年就業環境的惡劣,讓許多985畢業生選擇暫時家里蹲,熬過開始人生下一階段前的日子,“全職兒女”這一名詞就是從這衍生而來。

這也反應了社會觀念的轉變,年輕人并非一定要成為主流社會期待的“成功人士”,逆社會時鐘成為小范圍趨勢,短暫的逃脫社會被許多年輕人列入選項,因為在很多人眼里“人生的一兩年如同一次眨眼,不會影響到什么”。

撰文:tt,jonas

編輯:Sebastian

圖片來自網絡

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詞: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