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聚焦 >

這張紙,為什么成了中國老人的“催命符”

作者 | sheryl

來源 | 視覺志


(相關資料圖)

“你幫我看看,這說明書上是怎么說的,是治我這個病的嗎?別一個大意吃錯了,到時候還要給你們找麻煩。”

每次去爺爺家,小視都會被委任一個重要工作——把每張藥品說明書上面的字,重新用白紙寫一遍放大版。

原版以為這樣的“中譯中”行為只發生我們家,后來和同事朋友偶然間聊起時才發現,被藥品說明書困住的現象,波瀾不驚地在每個老人家中上演。

只是很少有人去發現,愿意為他們去發聲。

看不見的說明書

一個米粒能蓋住4個字,一張巴掌大的說明書能寫滿幾千字。

這種看上去離譜的事兒,在醫藥行業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就拿硝苯地平,這種高血壓患者日常離不開的藥來說吧。一張說明書上,除去生產廠家和地址,藥品備案編號,真正的用藥指導和緊急說明也就幾百字。

可就這么重要的信息。非要用最小的字體,4磅的字號來印刷。

不說高血壓患者,就是正常人看了都要頭暈眼花,恐怕一個不小心吃錯了劑量。

還有心臟用藥的說明書,除去化學結構式,6700多字用最小的字號,密密麻麻印在面積約為A4紙一半大小的紙上。

隨手拿幾種老年常用藥,每個品牌的說明書上,放幾粒普通大米都能遮住超過4個漢字。

微博上“藥品說明書字小如蟻”的話題,更是引來數十萬人的吐槽。明明能兩三句話就說明白的事兒,非要用通篇的專業術語碼得結結實實,讓人一個頭看的兩個大。別說老年人看得費勁,年輕人都要連蒙帶猜才能看明白。

就連藥店的工作人員,都吐槽這種說明書是“微雕印刷術”。

這哪里還是救死扶傷的苦口良藥,簡直是治病救人路上的絆腳石!

面對消費者的質問,一些藥品商家還跳出來辯解,說什么重新設計說明書會增加流水線的成本。太大張的說明書,還不利于環保。

但正如網友所說的,現在藥盒設計的越來越大,鋁箔包裝也做的越來越多。能把費用花在這些華而不實的包裝上,也不愿意把說明書的字印大一點,這種態度難道不是故意刁難?

幸好,今年一些藥品生產企業在市場監督管理局的要求下,把說明書上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等重要信息,放大字體并加粗。試點藥店里也增加了打印機,提供大字體的說明書給有需要的消費者。

這些“適老化”的改造試點項目,勢必會給老年人提供不少方便,那其他問題呢?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智能化時代里,互聯網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把年輕人和老年人劃在了待遇截然不同的兩邊。

信息技術的不斷迭代,也讓老年人成為了被拋棄的一代人,原地踏步的同時還要為自己的“掉隊”付出代價。

被拋棄的老年人

截止2022年,掃碼乘車已覆蓋全國近300個城市,掃碼點餐也已經覆蓋全國六成以上的商家。

數字化越來越便捷的時代,老年人卻開始舉步維艱。

在北上廣等超一線城市,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大部分快餐店里只有立在那里冷冰冰的機器負責點餐。有的小餐館還會強制你關注公眾號或者下載APP,才能吃上這頓飯。

雖然店里有服務員,但到了用餐高峰期,根本沒時間一一教會你。

除了吃飯吃藥難,老年人出行也是個大問題。

每每到了春運和小長假,各大火車站的人工售票處都能看到排隊的老年人。

不懂網絡購票的他們,人肉去買票勢必搶不到。現場咨詢工作人員,得到的最保險方案也只有用APP蹲守余票。時刻刷新狀態,看到有候補就果斷出手。

但在搶到余票之前,他們要先學會下載、注冊、綁定和使用APP。歷盡千辛萬苦找到車次后,還要通過“候補”“加速包”“雙通道搶票”“好友加速”的考驗。

一系列關卡順利通過,還能搶到票的老年人也就所剩無幾了。

和買火車票一樣需要智力大沖關的還有網絡預約掛號。

去年一位老伯求助,說自己在華山醫院掛號掛了一個多月都掛不上,希望記者幫忙想想辦法。

記者撥打了電話預約熱線被告知“沒號”后,工作人員表示可以去醫院自助機蹲號。

但現場測試證實,專家號在放號1分鐘后就被網絡平臺全部瓜分,對于不會上網的老年人來說,現場自助預約等于白跑一趟。

想要通過114幫忙掛號,需要支付每月20元服務費,但不一定保證掛得到。

就算成為包月代掛會員,也要綁定支付寶或微信支付,復雜的注冊和登錄程序照樣難道老年人。

互聯網的洪流之下,哪怕人在家中坐,也難以對抗科技帶來的巨浪。

今年春節期間,大熱劇《狂飆》幾乎掃蕩了每個家庭的客廳。有人驚訝的發現,家里的爺爺聽到大家的熱議也去連看了20多集,但沒等到高啟強的出場。原來爺爺看的是《狂飆支隊》。

這個小插曲發到網上,成了網絡熱梗。但仔細想想,鬧出笑話的背后是智能電視的“棄老化”。

現在的電視機,打開都是復雜的操作界面和華而不實的廣告。想要從片庫里找到電視劇,需要會拼音打字還要有鼠標操作經驗。

一不小心還容易訂購付費節目,找到山寨片。

除此之外,如今的電費煤氣費的繳納,也開始陸續進入網絡無人化模式。取快遞買菜,也離不開手機。

看似變得高效的生活,剔除的卻是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

更可怕的是,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正在利用信息差,把詐騙的大網撒向老年人。

今年315晚會上就揭露了一大批在短視頻里,利用婆媳關系、夫妻關系、家庭生活等“苦情戲”劇本,賣給老年人“神藥”的騙子。

還有的騙子用“AI換臉”技術,蒙騙老年人購買三無產品。手段花樣百出,讓人防不勝防。

比起互聯網設下的門檻,對老年人的隱性歧視也在逼著他們孤立自己。

在網絡上,因為年齡造成的不平帶待遇體現在方方面面。

老年人旅游自帶干糧,住便宜酒店,一天跑多個景點就是小氣愛算計,不懂生活品質的窮命。大學生吃泡面住海底撈,日行兩萬步就是青春特種兵,主打一個說走就走的瀟灑;

老年人去超市搶購打折是占便宜沒夠,吃虧難受。年輕人搶打折券,湊積分換購就是薅羊毛,騎自行車去酒吧,能省會花;

老年人吃自助是貪多嚼不爛,年輕人就是給老板上一課;

老年人帶走酒店備品是愛占小便宜,年輕人是環保低碳;

老年人為了贈品買東西是摳門,忘不了窮日子;

年輕人為了滿減湊單是有生活智慧,懂得合理規劃;

老年人在街道廣場上跳舞就是為老不尊,有礙市容;

年輕人在商場上說跳就跳的宅舞,就是時尚有活力;

老年人身上所有不合理的行為,到了年輕人身上都能自圓其說。

歸根到底,無非是身為“數字難民”的老年人不會上網發聲,不會調侃更不會給自己造梗。

肯定有人會說,等到我老了的那一天,一定能玩轉各種新生事物,當個時尚的老頭老太太。

但話別說太早了,都是從年輕時候走過來的,誰又敢說自己就一定比我們的長輩更聰明有智慧呢?

他們就是未來的我們

截止2022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總人口是2.67億,65歲以上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14%。

同時,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其中60歲及以上的網民占10.3%。以此推算,至少有1.5億多老人在人生的后半程,被信息的更新迭代,成為裹挾互聯網時代里的“數字難民”。

而那些聽起來讓人振聾發聵,諸如“時代拋棄你,從來不會提前打招呼”“留戀舒適區,你必將被淘汰”的金句。被有些人拿來按在老年人身上,顯示出來的只有傲慢和無知。

要知道,時代的一個小小變革,就像是落在每個人身上,都會帶來一個巨變。

作為即將邁入作為重度老齡化國家,關照互聯網時代下的老年人是全社會每個人都應該參與的大事。

近兩年,不少大學和社區舉辦了諸多公益科普活動,教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產品。

一些公益組織,還開辦了開辦的老年人手機培訓班,包教包會。

像是前段時間火遍全網的“打工仔小張”,拍攝的一系列如何乘坐高鐵、點外賣、寄快遞的短視頻,不僅教會了老年人基本的社會生存技能,也在人性化的角度捍衛了他們的尊嚴。

前半生經歷翻天覆地變化的長輩們,還沒來得及選擇就被智能化時代甩在了原地。

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他們慢一點,再慢一點地跟上腳步,回到互聯網的正軌。

在當今這個溫飽無憂的時代,他們缺乏的不是物質的保障,而是來自各界的關愛和人文關懷。

多給他們一點耐心,善待老去的他們,就是善待將來的自己,因為沒有人會永遠年輕。

監制:視覺志

作者:sheryl

微博:視覺志

點擊「視覺志」閱讀原文

關鍵詞: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