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聚焦 >

生物科技行業現狀:比2020年更謹慎,但比2022年更有信心

市場低迷,股價跌破凈現金的Biotech屢見不鮮……當前,生物科技行業正在經歷過去2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衰退。

但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到。或許,至暗之后,生物科技行業的曙光初現。


【資料圖】

日前,RA 資本管理企業的創始人Peter Kolchinsky博士,在Rapport上發表了《RA Capital's 1H23 Core Biotech Report》,對于目前美股Biotech的現狀進行了分析。

在Peter Kolchinsky博士看來,雖然眼下美股生物科技行業的整體行情看起來并沒有變得更好,但是在剔除掉生物科技行業外圍企業,只看核心企業的表現后,一個事實呈現在我們眼前:

美股核心Biotech的生存狀況,正在好轉。

/ 01 / 美股核心Biotech開始復蘇

為了讓我們對生物科技行業的前景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Peter Kolchinsky博士將處于臨床研發階段的Biotech們,按照是否有生物技術專業基金持有,分為核心企業和外圍企業兩大類。

顧名思義,核心企業在整個生物科技行業的地位,相對于外圍企業重要的多。這一點,也體現在兩類企業的市值上,56%的核心企業占據了所有企業89%的市值。

在對這兩類企業進一步細分的數據進行匯總后,我們也不難發現,從多個維度綜合來看,都能發現核心企業的狀況正在好轉。

從“破凈”企業的數量來看,今年上半年,市值低于現金的“破凈”企業數量從214家減少到了153家,減少幅度達到29%。

并且,這些處于“破凈”狀態企業的市值,在所有企業市值中的占比本就不高。2023年1月,“破凈”企業市值只占據所有企業的5%,如今這一數字進一步下降到了4%。

這也意味著,這些“破凈”企業在所有企業中所占據的比較很小,并不會對投資人造成太大的威脅。

從融資危險狀態來看,處于危險區(現金不足兩年且資金消耗/市值比大于 25% )的核心企業從169家下降到了152家,下降幅度達到10%。并且,這些處于危險區的核心企業,其市值在所有核心企業中只占據10%的比例。

雖然在上半年來,美股生物科技裁員、破產的消息滿天飛,但從上述數據也能看出實際上核心企業的狀況已經基本企穩。

/ 02 / 彈藥充足的BigPharma們開始行動

對于Bigpharma來說,當下的行情則意味著難得一遇的機會。

眾所周知,在藥物開發業務中,并購與原始創新一樣重要。如今,許多有影響力的藥物,如默沙東的K藥、艾伯維的修美樂等重磅藥物,都是大藥企并購小藥企后取得的成績。

所以,Biotech們的市值不斷下探,對于彈藥充足的Big Pharma們來說,則可能意味著絕佳撿漏/抄底的機會。

如今,Biotech的估值也顯然已經低到符合Bigpharma心里預期。按照當下的情況來看,今年Big Pharma們只需要2.7年的自由現金流,就可以以100%的溢價收購美股所有的核心企業。

從上半年的交易情況來看,Big Pharma也的確在頻頻出手。從這個趨勢推測,2023年有望成為有記錄以來,并購交易總價值、溢價最高的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收購溢價的價值,今年上半年所有企業被收購溢價總市值達到110億美元,相比于年初的3250億美元總市值上漲了3.4%。

在這110億美元的溢價中,99.5億美元都流向了核心企業。這也意味著,核心企業年初時的2830億美元總市值,在半年時間帶來了3.8%的回報率,這已經是相當好的超額回報表現。

事實上,2023年以來,不少美股的生物技術投資者從并購中獲得了可觀的收益,并已將部分資金重新部署到規模較小、估值略高、有前途的Biotech中,開啟新一輪的創新藥投資。

總而言之,在Peter Kolchinsky博士將美股Biotech的表現層層剖析后得出結論:

雖然生物科技行業的總體情況比 2020 年更加謹慎,但也比2022年更有信心。

關鍵詞: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