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聚焦 >

美國金融專家發現不對勁:低估了人民幣在貿易中的使用,為時已晚_世界熱消息

人民幣國際化,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國際商貿界一直有一種聲音,希望中國能夠盡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這樣才能和中國在經濟貿易活動中的地位相匹配。另外,由于美國政府債臺高筑,美元的信用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國際商業活動需要找到一種新的貨幣來保持穩定。

但是,中國政府對人民幣國際化是非常謹慎的,哪怕烏克蘭戰爭爆發后,俄羅斯主動尋求用人民幣交易,中國也沒有大張旗鼓地推進人民幣取代美元的進程。


(相關資料圖)

這么一來,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還是比美元甚至歐元都要差不少。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在國外金融研究領域有著廣泛的爭議。

最近有一位研究者認為,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遠遠超過了表面上的水平。美國金里奇基金會的研究員斯圖爾特·帕特森表示,中國已經開發出了自己的金融結算通道,要是用美國的概念和標準來衡量,可能低估了人民幣在貿易中的使用。

在過去幾年,有人鼓吹說,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是12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人民幣在國際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中國已經開發了自己的跨境支付系統CIPS,中國的支付寶和騰訊支付也在國際上廣泛采用。國際經濟轉向以人民幣,就會導致美國經濟衰退。如果美國繼續把美元霸權作為武器,必然會加速美元的貶值。

但是人們發現,中國的外貿活動主要還是用美元結算的,外匯儲備當中美元還是占絕大部分。更重要的是,中國一直沒有允許人民幣可自由兌換,而是通過貨幣互換,把人民幣借給其他國家的央行。這就讓很多國家無法用美元的模式,把人民幣當成外匯儲備。

這樣一來,到2022年底,人民幣在SWIFT系統中交易量還不到1.5%,排名第七,比澳大利亞元稍微高一點。而美元占了交易量的48%。所以,人民幣取代美元的說法,似乎是不成立的。

但是,這位帕特森指出,用美元的模式來研究人民幣,可能會對人民幣的作用有所低估。隨著西方對俄羅斯制裁的升級,許多國家都表示希望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其中最重要的是,沙特阿拉伯和巴西決定使用人民幣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

而這兩個國家出口的貨物,包括石油天然氣、鐵礦石和大豆,中國是全球最大買家,這就讓人民幣有了堅實的支撐。人民幣在SWIFT中的份額之所以很小,是因為中國有大約20%的跨境結算用的是CIPS,而不是SWIFT。考慮到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20%這個比例是很可觀的。

另外,全球跨境支付市場的總規模,是每年170萬億美元,而全球每年的商品出口只有22萬億美元。多出來的那些交易,有很多是虛的,比如股票、期貨、投機,甚至洗錢,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沒什么關系。如果這樣折算過來,全球的實質性貿易當中,有5-7%是用人民幣計價的。

帕特森還認為,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另外的目的,比如讓中國在西方制裁面前增加抵抗力,同時為受制裁的其他國家提供變通辦法,在雙邊貿易中提高效率。在這個問題上,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了。俄羅斯石油出口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根據報道,俄羅斯通過對華石油出口,賺到了不少人民幣。俄方不但用這些人民幣在中國購買商品,甚至還用它們大量兌換美元和歐元。這對于中國來說有一定風險,但是有人肯換,就意味著人民幣價值在國際市場上是得到肯定的。

如果美國打算把中國也從SWIFT里踢出去,那么,一個以人民幣為基礎的金融生態系統,就可以有效幫助中國減少制裁帶來的不利因素。實際上,中國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對于這位美國金融專家的分析,我們權當聽個新鮮。至于他說的內容是否準確真實,我能說的是,戰略是公開的,我們走著瞧!

關鍵詞: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