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兒媽媽的求助信牽動了高明人的心,在這個人口不多的城市,救助可愛的小魚兒成為了疫情中最熱的話題。
(相關資料圖)
因為小魚兒,大家對為什么會患上地中海貧血又開始高度關注。
什么是地中海貧血?如何有效治療地中海貧血?
佛見君雖然沒有學習過醫學知識,但長期在媒體工作,對地中海貧血有深入的了解。
說起地中海貧血名稱的來歷,還得回到1925年,意大利醫生Thomas B Cooley和Pear Lee第一次在五名兒童中描述了在意大利發生的嚴重貧血:患兒具有嚴重貧血、脾臟腫大、異常骨骼病變、皮膚顏色的改變以及外周出現幼稚紅細胞等癥狀。并且這位醫生還發現,這些都是來自地中海地區的人群,因此“地中海貧血”從此而得名了。
地中海貧血主要分為α,β,γ,δ,δβ地中海貧血,其中α-地中海貧血和β-地中海貧血為最常見的兩類。
小魚兒患的是β重型地中海貧血,β地中海貧血是指β鏈的合成受部分或完全抑制的一組血紅蛋白病。患兒出生時無癥狀,多于嬰兒期發病,生后3~6個月內發病者占50%,偶有新生兒期發病者。發病年齡愈早,病情愈重。嚴重的慢性進行性貧血,需依靠輸血維持生命,3~4周輸血1次,隨年齡增長日益明顯。
β地中海貧血可根據病情不同,分為三型:小魚兒患的是β重型,患兒出生時無癥狀,約3-12個月開始發病,呈慢性進行性貧血、血色蒼白、肝脾大、發育不良,常有輕度黃疽,癥狀會隨著年齡而日益明顯。此病會造成心力衰竭,是致患兒死亡的原因之一,此病不治療,多于5歲前死亡。
據權威媒體報道,我國的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人群超過3000萬人,地中海貧血是中國南方常見的遺傳性疾病。是長江以南各省發病率最高、影響最大的遺傳病之一,尤其是海南省、廣東省、廣西省。
廣西人群每4-5人就有1人是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廣東人群每9人就有1人是地中海貧血攜帶者,海南每7人就有1人是地貧基因攜帶者。
近年來,隨著人口遷徙和南北通婚日益增多,地貧基因攜帶者呈現向北蔓延趨勢,地貧防控不再局限于南方地區。近幾年發現湖南、湖北也不少見。我國北方也不是沒有,主要見于絲綢之路沿線的:陜西、甘肅、新疆一帶。
那么為什么廣東會成為地中海貧血的高發地區呢?這一點就要圍繞著板殼運動來解釋了。大家都知道地中海貧血有很強的地域性,它的地域來源就是地中海,生活在地中海周邊的人群都普遍會出現貧血現象,但隨著板殼運動,地中海發生轉移,而長江以南地區很不幸的成為了地中海的周邊大陸,所以其實廣東不是地中海貧血的鐘愛地區,廣西、海南、香港等長江以南的地方地貧攜帶率也都普遍偏高。
地中海貧血唯一的傳播方式就是遺傳,攜帶者表現正常,一般無癥狀,地貧目前尚無藥物和成熟的基因治療方法,靜止型和輕型地貧無需特殊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雙方若為同類型輕型地貧(即地貧基因攜帶者),懷孕后,他們所孕育的胎兒中有1/4是正常胎兒,1/2是輕型地貧(同父母一樣)、1/4的會是中重型地貧患者。”
骨髓移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中重度β-地中海貧血的方法,但大約只有25%的患者能配型相吻合,而且治療費用非常昂貴。只有少數患者能配型相合,治療的結果差異很大。
佛見君從網友轉發的求助信中了解到:小魚兒兩歲確診β重型地中海貧血,于2021年7月移植10個點全相合的造血干細胞,但不幸的是,出倉后身體產生嚴重排異反應,現在仍躺在廣州孫逸仙醫院兒科重癥監護中心,需要呼吸機支撐著。醫生已下達病危通知書,但目前還找不到一個更好的治療方案,小魚兒的父母希望媒體把小魚兒的情況轉發出去,讓更多地中海貧血的相關專家可以看到,為小魚兒爭取多一個機會。
因此,佛見君也再次提醒新婚的準爸爸媽媽,有效開展婚前、孕前以及產前地貧干預,防止中重度地貧患兒出生,是預防地貧的最有效措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