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巴南區大力推進《巴南區新時代中小學幼兒園養成教育行動計劃》,以此為契機,魚洞二小做實、做細、做深養成教育,讓教育回歸本真,培養孩子美好的品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育人先育心 紅色文化涵養美德美行
“1947年1月18日清晨,周銀海發現敵情后,立即通知鄉干部,為掩護鄉親們及時轉移,剛滿14周歲的周銀海壯烈犧牲……”這是魚洞二小每天下午的課前紅色小故事。
“理想信念可夯實教育的根與魂,也是落實養成教育的‘牛鼻子’。”重慶市巴南區魚洞第二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黨委書記劉玉霞說。學校以“育德”為核心,以紅色文化作為貫穿養成教育的主線,育德入心,成德于行。
學校將紅色文化傳承與養成教育深度融合,先后開展“星星耀童心”德育課程、“有我德育”品牌活動,還通過學雷鋒、志愿者服務等系列活動,讓紅巖精神引領、指導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
開展勞動實踐活動
“革命傳統教育已成為養成教育重要部分。”劉玉霞說,以“紅色60秒”微課程為例,每天下午正式上課前,老師會安排播一個紅色的視頻、唱一首紅色的歌曲、講一個紅色的故事,力爭讓每一位孩子能從小學入學至小學畢業,每天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熏陶,計劃6年累計了解1200個左右的故事,讓紅色基因融入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
除了革命傳統教育,學校還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讓兒童從遵守基本規則的培養入手,逐漸實現“行為儒雅、語言文雅、情趣高雅”的養成教育目標。
兒童習慣養成活動化、項目化
左手將鞋子固定住,右手拿起鞋帶進行穿孔;兩手抓住新鮮的豆莢動作麻利的朝中間一折,胡豆順勢擠出;為垃圾桶套好垃圾袋后,快速地將生活垃圾放入相應的垃圾桶......在魚洞二小的操場上,每年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習慣大挑戰”活動,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收獲了成長。
“類似‘習慣大挑戰’這樣的活動還有很多,我們將好習慣的培養具化為一個個項目。”魚洞二小負責人表示,養成教育更多地融入育人活動的各個細節,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體驗中得以成長。
在活動中成長,在活動中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內驅力。
“老師快看看,我拔的草能換多少糖果呀!”在勞動課上,參加完拔草的孩子們興奮地圍著老師,等待收獲他們的勞動成果。原來,學校實行“一斤草換一斤糖”的獎勵機制,激發了孩子們的勞動熱情,從“要我勞動”變為“我要勞動”。
拔草活動
校園大掃除、勞動主題班隊課、勞動者志愿服務等,每次活動學校都會盡量引入“寓教于樂”的活動方式,讓學生在快樂勞動中樹立正確勞動觀念、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活動設計必須堅持兒童思維,用兒童能理解的方式促進孩子的行為規范。”學校負責人說。
“桌對齊、收書籍、撿垃圾、推推椅”……朗朗上口的“下課禮”,以兒歌形式,將孩子們應該注意的行為規范一遍遍清晰傳達。伴隨下課鈴的響起,經過孩子們的一番整理,教室桌椅很快變得整齊劃一,井然有序。
就餐禮、放學禮……這些針對不同場景,站在最有利于兒童成長的立場上,設計與動作相結合的口令,讓養成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具體化、顯性化。
推動全員育人 榜樣引領身教重于言教
養成教育落地的關鍵是教師的示范引領。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性,教師要成為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示范者、引領者、督導者。
“彎彎腰”撿拾垃圾,在離座時“推推椅”,會議結束帶走水瓶,就餐后收拾好桌面......學校對教師日常行為有著更細化的要求。
“身教勝于言教,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學校負責人說。
好習慣在活動中培養
不僅教師要以身作則,校園所有教職員工都有育人的責任。
曾有孩子向老師反映負責水電維修的師傅語言有些粗魯,自此之后,學校定期對負責后勤管理的人員進行統一培訓,教大家輕聲細語與小朋友們對話,使用工具時學會輕拿輕放,校園是工作場,也是育人場,所有人都要以教育人的標準規范自身行為,為學生做好示范。
為進一步推動全員育人,學校開展“基于兒童日常的學生行為習慣路徑探索機遇兒童的學生探索”的課題研究,編制了《學生成長守則》養成教育讀本,形成了一套可落地可執行的養成教育“二小標準”。這套標準包括對學生、教師,以及對家長的要求,為養成教育提供清晰的培養目標和路徑,形成全員、全程和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文:馮繼瑤 供圖:重慶魚洞二小)
來源:光明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