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資料圖)
同樣的,翻云覆雨的資本市場,也講求戰機效率。
近年來,隨著共享經濟的崛起,網約車成為了出行領域的熱門話題。
滴滴、哈啰出行、嘀嗒出行也曾為“共享出行第一股”拼殺過,可惜最后仿佛沒有一個贏家,滴滴和哈啰出行選擇了蟄伏;
可即便是在競爭對手缺位的情況下,嘀嗒出行的IPO之路似乎也并不怎么順暢,就像是踏上了彭羅斯階梯一般——一個始終向上或向下但卻走不到頭的階梯。
2020年10月和2021年4月,嘀嗒出行曾兩次遞表港股IPO,但均未成功。不死心的嘀嗒出行,不久前第三次遞交了赴港IPO的申請,嘀嗒出行能如愿以償嗎?
在中國素來有事不過三的說法,這次嘀嗒出行是能夠如愿完成在港股掛牌上市,還是將再度鎩羽而歸,目前并不好說。
用戶差評、黑車青睞、凈利市占率下滑等等這些暫且不說,除了順風車這一細分市場,嘀嗒出行還能有什么樣的想象空間?
壹
對網約車市場來說,沒有新聞可能就是最好的新聞。
確實,在網約車頭號玩家滴滴沉寂的這兩年,網約車市場鮮少有新聞露出;美團、曹操、高德等等大大小小數十個平臺的混戰讓用戶看到了久違的打車優惠券。
但隨著滴滴的逐步回歸,網約車這條沉寂許久的賽道重新熱鬧起來,市場留給競爭者們的窗口期也愈發緊迫。
前不久,在滴滴恢復新用戶注冊一個月之后,嘀嗒出行再次遞表港交所謀求上市,有消息稱其最快或將于今年6月掛牌交易。
期許是好的,然往期看,嘀嗒沖關并不順遂,這已經是嘀嗒出行第三次沖擊港交所了!
2020年10月,嘀嗒出行就試圖闖關港交所,2021年4月,嘀嗒出行在沖擊首次沖擊IPO失敗不到一周內再度遞表。嘀嗒出行前兩次沖擊上市均已失敗告終,直到時隔近兩年后,才再次遞表。
如果嘀嗒出行一旦完成IPO,李斌有望收獲繼易車、易鑫、蔚來汽車之后第四家上市公司。
只是這次,嘀嗒出行手里能打的牌,依舊只有那一張。
嘀嗒出行的營收九成來自于順風車業務,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以及去年前三個月,嘀嗒出行順風車平臺服務收入分別為6.72億元、6.95億元、3.9億元,分別占同期總收入的89.1%、89%及91.1%。
報告期內,嘀嗒出行的毛利率也在逐年下降:
順風車服務的毛利率從2020年的86.7%下滑至2022年9月的80.5%,廣告及其他服務的毛利率從從2020年的68.7%下滑至2022年9月的57.1%,而智慧出租車業務在2022年更是出現了虧損,毛利率由2020年的24.9%降至2022年9月的-47.7%。
2022年前9個月營收和凈利潤同比皆出現下滑,凈利潤同比下滑有64.86%之多。
擺在嘀嗒出行眼前的發展難題是,巨量消費者投訴所涉及到的黑車司機等亂象叢生,這可能是嘀嗒出行最大的風險,甚至是“明患”。
另外,由于其占據優勢市場地位的細分領域為順風車業務,而該業務的合規性與安全性始終面臨著較大爭議,外界始終對其上市前景抱有疑慮。
貳
嘀嗒出行做大做強之心無需累言,只是難度幾何?
相較創立于2012年的滴滴,嘀嗒算是出行市場后來者,CEO宋中杰在2010年團購業“千團大戰”時期創立了“嘀嗒團”,成績最好時做到過行業前三。
可以說,嘀嗒能有今天的市場地位,完全是當年鉆了滴滴的空子。
2014年,嘀嗒出行看上了當時處于小眾的順風車市場,彼時是滴滴和快的燒錢大戰的巔峰期,兩家巨頭一天大幾千萬的補貼額度讓嘀嗒出行只能望洋興嘆,可也在短時間內迅速培養出了中國用戶的網約車習慣。
雖然彼時剛剛切入順風車領域的嘀嗒出行,還只是個小角色,但也乘了“順風車補貼”的東風發展了起來,只不過是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順風車市場“老大”的位置一直被滴滴霸占著。
就以兩家公司當年的收入規模為例,數據顯示,2018年,滴滴出行的營收規模已經達到了1352.88億元,而嘀嗒出行則僅為1.18億元,二者的實力差距可見一斑。
然而轉折也發生在2018年,因兩起司機惡性殺人事件,滴滴順風車業務在全國范圍內下線,為嘀嗒出行等提供了巨大的發展契機,嘀嗒出行迅速異軍突起:
2018年第四季,嘀嗒出行順風車業務量環比增長142.3%;2019年增幅接近350%,順風車交易額達85億元,已拿下國內市場66.5%份額,遠超滴滴順風車的25.1%,一舉成為國內順風車業務的龍頭老大。
直到現在,嘀嗒順風車仍占據市場第一。這或是其沖擊IPO的最大底氣。那是這種單一的營收結構讓嘀嗒出行很難向資本市場講出新的故事。
更要命的是,即便是這個舊故事,嘀嗒出行也快講不動了。
過去的三年間,國內的順風車市場其實是有81億的規模增幅,但嘀嗒出行的交易總額從2019年的85億滑坡到了2021年的78億,市場份額也從曾經的66.5%狂跌到38.1%。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嘀嗒出行這個“領頭羊”的位置,已經變得岌岌可危。
叁
從2020年10月遞表至今,第三次沖刺港交所上市之路的嘀嗒出行顯然對登陸資本市場有著較為堅強的毅力。同時也說明,公司對于上市融資的需求異常強烈。
根據招股書,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9個月,嘀嗒出行營業收入分別為7.54億元、7.81億元和4.28億元,調整后凈利潤分別為3.43億元、2.38億元和0.65億元。
自2019年首次盈利以來,嘀嗒出行連續三年盈利。而相較之下,滴滴公司2021年全年虧損高達493.34億元。
不過,相較2021年前三季度的1.85億凈利潤,去年前三季度同比下滑64.86%。
隨著滴滴順風車業務的重新上線,以及哈啰順風車業務的強勢增長,嘀嗒出行勢必會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
論資排輩來講,在順風車業務端,哈啰出行只是嘀嗒的“小老弟”。不過,人家哈啰除了順風車業務還有單車以及造車故事可講,反倒是嘀嗒更為尷尬——占比業務9成的順風車業務至今仍因合規性問題陰霾籠罩,它的上市之路注定忐忑。
值得一提的是,嘀嗒出行沖擊資本市場的時間點,與“行業一哥”滴滴似乎密切相關。
2021年6月30日,嘀嗒出行二次遞表期間,滴滴在紐交所掛牌上市。但僅僅兩個交易日后,滴滴旗下包括“滴滴出行”在內的26款App被下架。
2022年6月13日,滴滴在紐交所摘牌;2023年1月16日,滴滴出行回歸,恢復新用戶注冊。一個月后,嘀嗒出行時隔近兩年再次沖擊港交所。
肆
嘀嗒出行的支柱業務順風車,除了面臨巨頭的強勢競爭,安全、合規問題始終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過去幾年,嘀嗒出行多次被監管約談、點名。天眼查顯示,2020年3月份至2022年12月份期間,北京暢行被政府約談8次。
另外,因缺乏適用于網約車服務的發牌制度相關的牌照,嘀嗒出行順風車平臺累計發生57宗行政處罰。同期,嘀嗒出行促成的順風車搭乘過程中的汽車事故數量2540宗,均涉及人身傷害及私家車車主的責任。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嘀嗒出行的投訴仍然處于密集新增的狀態中,其中最高頻的投訴是針對司機“違規拼車”的現象。
在拼車作為一種合規和可選服務被推出前,私下提供無監督無保障的乘車服務、尤其是其中的拼車和順風車服務,往往被稱作“黑車”。“黑車”的弊端和潛在風險不勝枚舉,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乘客的人身安全隱患。
至今,黑車現象仍然屢禁不止,黑車司機們固然應該為此負責,但更需要為此承擔責任的是為這一現象提供土壤、提供幫助、甚至提供保護的平臺。據鳳凰網《風暴眼》近日的報道,嘀嗒出行或許是黑車司機“最喜歡”的平臺,“在嘀嗒出行平臺上黑車可能比真的順風車還多”。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嘀嗒出行因為導航不準的投訴眾多,相關投訴多達3000余件,其中不乏定位不準確的問題。
除了導航問題外,讓用戶失望的其實還有嘀嗒出行的服務脫節,尤其是客服針對用戶投訴的表現十分消極。
如果導航定位等基礎信息不準,并且服務脫節、投訴上升、丟失用戶,嘀嗒必將輸在這場出行競爭的路上。
參考資料:
《第三次遞表!嘀嗒出行死磕IPO》,每日汽車電訊
《嘀嗒出行被指成黑車獲客渠道 非法營運為何屢禁不止?》,鳳凰科技
《嘀嗒出行第三次遞表,滴滴是強勁對手,順風車業務屢遭處罰》,雷達Finance
《嘀嗒出行IPO背后“亂象”:私車運營出險屢遭拒賠,黑貓投訴量超萬條》,時間財經
《嘀嗒出行三闖港股:競爭對手缺位成就無冕之王 燒錢換流量難逃窘境》,機會寶投研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