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聚焦 >

下一個ChatGPT?室溫超導概念橫空出世(附股)

對于任何科技和產業的突破,除了那些一線參與的人外,股民們可能是最關注的那群人了。3月8日晚,又有一個新概念橫空出世,那就是室溫超導。


【資料圖】

美國科學家再次宣稱創造室溫超導

而點燃相關話題討論的則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團隊。

當地時間3月7日,據美國雙周刊科學雜志ScienceNews,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Ranga Dias及其團隊日前在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宣布,他們已經創造出一種可在實際條件(practical conditions)下工作的超導體。

這種新的材料,名為三元镥氮氫體系(ternary lutetium-nitrogen hydrogen system),實現了常溫超導。

基于這種材料,在10Kbar壓強下,超導轉變的最高溫度只要294K,也就是室溫21度左右,已經達到了人類生活的常溫水平。

根據物理學,溫度理論上最低只能低至零下273.15℃,這被稱為絕對零度。而導體通常需要在零下兩百多度的超低溫環境中,才會變成超導體,突然失去電阻時的溫度被稱為超導臨界溫度。

然而維持低溫條件的成本很高,這也就大大限制了超導材料的潛力。

對于這項成果,有人歡呼雀躍,認為這是一項顛覆性的突破。如果室溫超導真的大規模應用,那么電的傳輸效率會大大提升,因此可以顛覆能源科技,包括但不限于超導電器、量子計算機、超導輸發電、磁懸浮等等。

離走出實驗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這只是一個美好藍圖,在這項新研究中,21度的超導轉變溫度是在1吉帕斯卡、即1000兆帕的條件下實現的。

這個氣壓依然很高,相當于大氣壓的1萬倍,但這已經遠低于在室溫工作的超導通常所需要的數百萬個大氣壓。

因此上述研究成果的意義在于大大縮小了實現室溫超導所需要的壓強,

與此同時,這項研究也面臨嚴著重質疑,部分原因是該團隊曾經有過的“黑歷史”。

2020年10月,《自然》雜志報道了迪亞斯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突破,實現了15℃溫度下的碳氫硫化物超導。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要在267GPa(1GPa=10kbar)的壓力下工作。但在2022年9月26日,《自然》雜志撤回論文,稱研究人員在數據處理方面存在違規行為。

相關概念股有哪些

而每每有新技術、新名詞出現時,總是能在A股市場上引發概念炒作。8日晚上,西部超導股吧對“室溫超導”展開了熱烈討論。大概內容分為兩個方向,一些人認為超導概念要火了,類似此前的AI概念,有股民連夜總結出“超導概念股”;另外也有人認為概念太新需謹慎。

今日市場上,超導概念股確實收到了資金的追捧。截止發稿,永鼎股份漲停,西部超導漲超2%。

需要指出的是,從目前來看,室溫超導還是停留在概念上,相關炒作只是事件引發的短期概念炒作,相關研究成果是否真實,有多大的應用前景等問題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此外,據中國基金報報道,有A股董秘解讀美國室溫超導技術傳聞:沒啥太大產業化價值關系。仍然是1萬倍大氣壓。只不過從200多萬倍大氣壓降到了1萬倍而已。實現零下200度比實現1萬倍大氣壓容易和便宜多了。

民生證券的分析師第一時間開了專家會議。結論是“常溫常壓目前都是不可能的,而且這個技術路徑和可控核聚變一毛錢關系都沒有,請大家注意風險。”

關鍵詞: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