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月30日早間,清研環境(301288.SZ)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全年盈利1010萬元至1452萬元,同比上年減79.55%至85.78%。
【科普】
(資料圖)
清研環境是專注于快速生化污水處理技術研發和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產品及服務為RPIR工藝包、水處理運營服務、水處理工程服務。
【解讀】
清研環境公告中解釋本次業績變動的原因為:
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業績同比下滑幅度較大,主要是公司營業收入下滑幅度較大所致。此外,報告期內公司注重對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的投入,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亦有所增長。
公司營業收入下滑的主要因素是銷售項目類型的轉型過渡、新冠疫情對業務拓展的不利影響以及處于推廣期的新技術與新產品在報告期內尚未實現規模銷售,具體說明如下:
1、銷售項目類型的轉型過渡。受益于國家關于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專項行動的推進,2018年以來公司參與了較多的水處理應急項目。2021年以來,隨著應急項目的減少,公司銷售項目類型從具有短平快特點的應急項目逐步轉向常規污水處理廠項目(非應急項目),常規污水廠處理項目一般處理污水規模大,所需投資金額高,并且需要項目立項、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招投標等流程,其流程耗時相對較長,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進行跟蹤服務和市場營銷,雖然公司有較多的在跟進項目,但在過渡階段尚未都轉化為訂單和銷售收入。
2、新冠疫情的影響。公司的項目拓展需要與客戶進行充分的工藝方案和商務的溝通,公司技術團隊有時需要對某些項目的場景進行實地查看,項目業主或客戶有時也需要對公司的技術應用案例進行實地考察,報告期內國內新冠疫情的反復對項目溝通往來產生較大不利影響。此外,部分區域的項目業主由于要投入較多的時間與資金抗擊疫情不得不放慢一些項目的推進速度,使得公司部分銷售項目的進度亦同步放緩或出現停滯。
3、新技術與新產品尚處推廣期還未實現規模銷售。為豐富公司利潤來源,公司基于自身創新技術裝備化的核心優勢,開發了用于鄉村振興水環境治理的T-Bic 系列技術和用于高氨氮廢水處理的限氧RPIR技術,并形成模塊化、標準化的專利產品。但新技術與新產品的市場推廣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報告期內尚未實現規模銷售,還未能顯著增加公司業績。
當前,環保行業整體承壓。從數據上看,163家已發布2022年三季報的環保企業中,有78家營收同比負增長,占比47.85%;102家凈利潤下滑,占比62.58%;營收、凈利潤“雙降”的有63家,占比38.65%;還有39家企業營收上漲、凈利潤下滑(即“增收不增利”),占比23.93%。
此外,當前環保行業成賬款拖欠“重災區”。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去年一份《廣東省環保企業業務項目拖欠款情況調研報告》反映,抽樣調查的環保企業中,只有兩成多點的企業反映沒有被拖欠款;超過七成的企業反映存在或出現過被拖欠款的情況,這其中,僅有1.92%的企業追討完成,其余69.23%的企業目前仍在追討欠款中,反映出環保企業被拖欠款情況比較嚴重。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表示,環境企業經營本就處于微利狀態,拖欠服務費無疑更是進一步加劇了企業壓力,而一旦企業運營受阻,會對環境基礎設施的長期達標運營也會產生影響,增大環境公共安全風險。
來源:泡財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