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聚焦 >

世界快訊:“雙重主要上市”潮流來襲,中通快遞“趕時髦”意欲何為?

“雙重主要上市”的風今年悄然在資本市場刮起。


(相關資料圖)

7月26日,阿里巴巴申請將香港新增為主要上市地,7月27日,雷軍的金山云遞交了港股雙重主要上市申請,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貝殼、小鵬、理想、知乎、B站等9家中概股公司,在美國和香港實現了雙重主要上市,寶尊電商、嗶哩嗶哩、BOSS直聘今年也發布雙重主要上市的公告。

中通快遞也“趕時髦”了一把,11月18日,其發布公告,宣布公司董事會批準根據香港聯交所指引信尋求于香港聯交所主板自愿轉換為雙重主要上市的動議。目前,幾大快遞公司中,圓通、順豐、韻達和申通均已在A股上市,港股上市的有順豐同城和圓通速遞國際,作為今年發布“雙重主要上市”公告的第一家快遞企業,中通此舉究竟意欲何為?

現金流充盈,中通仍要雙重主要上市意欲何為?

中通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經營活動提供的現金凈額為28億元,同比增長58%。表明中通的現金流是充足的,謀求雙重主要上市并非是為了解“燃眉之急”,而是出于長期的健康發展與資本避險的考慮。

第一,近年來中概股監管壓力增大,雙重主要上市可以為中通提供“緊急避險”的場所。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頒布后,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需要向SEC提交文件來證明該公司不受外國政府擁有或掌控,此外還要接受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對審計工作底稿的審查,如果外國上市公司連續三年未能提交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所要求的報告,則允許SEC將其從交易所摘牌。

而目前我國與美國監管部門在執法權和審計工作底稿方面仍有分歧,中通等中概股公司夾在巨大的監管漩渦中,選擇雙重主要上市是可以幫助企業規避風險的金色降落傘。

第二,擴大投資者基礎,為企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流動性。中通雖然賬面上不缺錢,但是目前公司正處于持續發力生態協同的關鍵階段,更多的流動性意味著更快的生態效率。中通表示,第四季度,將依托快遞主業的優勢,繼續在綜合物流服務能力建設方面持續投入。

在B端,中通與米其林、寧德時代等公司合作,為制造業的供應鏈管理,提供綜合性的物流解決方案;中通冷鏈在第三季度推出了To B單票單件業務;上海中通智冷倉鏈公司收購“貓武士”51%股權,加大在冷鏈供應鏈方面的布局。在織密農村快遞網絡方面中通也在持續投入,不斷增加在農村區域的業務網點,今年“雙11”期間,中通的農村訂單同比增加了17.5%。

發力B端的同時,中通也在布局高端業務線。11月2日,中通旗下的跨域即時快遞物流共享平臺“快弟來了”推出“星火燎原計劃”,全面進軍高端時效件市場。截至目前,該平臺在全國超過273家城市開展線下招商推介會,與785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值得一提的是,雙重主要上市能夠為中通帶來更多亞太地區的流動性,重塑中通的估值邏輯,這對中通的發展是更為有利的,畢竟相較西方投資者,一家中國的快遞公司,其商業模式會更容易被亞太地區的投資者理解。

實際上,當前的快遞業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在行業的宏觀視角下來看中通,才能更好理解公司每一步動作背后的深意。

快遞業整體向好 ,兩極分化格局下中通市場份額進一步拉升

從資本的角度來看,“雙重主要上市”有利于中概股公司的發展,減輕了股價對美國監管規則的高彈性,也方便公司再融資,有了紐約和香港兩個市場可供選擇,中通的融資會更加靈活。

但是資本運作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業務發展和公司良性運轉,要把目光聚焦到行業和企業的業務數據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公司在資本市場行為的深層次原因。

從各家快遞企業的三季度財報來看,快遞行業整體向好,但是頭部玩家如火如荼,小型快遞企業艱難求生的兩級分化格局也愈發明顯。公開數據顯示,如今快遞市場七成以上的份額被順豐和三通一達等頭部玩家占據,其他眾多小型快遞企業爭奪剩下的份額,艱難求得一席之地。

頭部企業的營收整體穩定增長。前三季度,韻達營業收入352.12億元,同比增長23.11%,申通實現營業收入240.77億元,同比增長42.38%,順豐依然是最賺錢的快遞公司,營收1991.47億元,同比增長46.58%。中通快遞收入為255.06億元,同比增長20.85%。幾乎所有快遞企業的營收都在同比增長,而且漲幅不低,有業內人士認為,快遞行業整體向好,與國內疫情相對平穩,宏觀經濟得以復蘇有著密切聯系。同時,快遞業也是經濟的晴雨表和風向標,行業的昂揚態勢也表明,當前國內線上購物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市場主體數量也在持續提升,國內商貿物流系統向著農村等網購滲透率較低的地區扎根。

從市場份額來看,第三季度,中通快遞包裹量64億件 市場份額同比擴大1.3個點至22.1%,順豐、申通、圓通和韻達四家快遞公司的市場份額分別為9.85%、12.67%、15.94%、15.89%,可以看出,頭部五家快遞公司的市場份額合計占到了76.45%,而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1200多家快遞物流公司,市場兩級分化格局明顯。中通快遞董事長兼CEO賴梅松也在財報中表示:“快遞行業明顯分化。較強的企業將更快地擴大規模并增加利潤,而較弱的企業則可能停滯不前或退出?!?/p>

行業分化必然帶來馬太效應,各家公司雖然營收紛紛增長,但是利潤表現卻相去甚遠。從2022年第三季度凈利潤表現來看,順豐歸母凈利潤19.60億元,同比增長88.83%,圓通的凈利潤為9.98億元,同比增長223.44%,韻達凈利潤為2.19億元,同比下降了34.66%,申通凈利潤只有2234萬元,同比增長124.39%。

而中通快遞第三季度凈利潤近19億元,同比增長65.1%。從盈利表現來看,中通已經逼近行業龍頭順豐,但是盈利效率仍有待提升,順豐第三季度完成業務量(不包含嘉里物流快遞件量,也不包含公司國際貨運及代理、供應鏈的業務量)為28.37億票,而中通第三季度完成的包裹量為63.68億件,提質增效是中通在完成規模擴張后的下一步。

雙重主要上市之后,中通如何內生增長來給市場帶來更多想象力?

快遞作為高度同質化的行業,頭部梯隊的各企業利潤表現卻仍有差異,市場份額第一的中通,雙重主要上市之后的下一步又該如何謀篇?

以競爭對手為鏡,市場份額第一的中通與利潤第一的順豐,代表了快遞業兩種典型的商業模式。

一、“航空件”和“電商件”的不同抉擇。順豐長期以來堅持購買飛機、開通航線、建設機場等,資產規模厚重,今年7月8日,順豐第73架全貨機(B757-200)投入運行,航空機隊規模增至73架,業內領先。順豐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為了“搶時間”,順豐的主要業務是對安全性和速度要求較高的時效件或文件、票據等高端商務件,此類包裹由于經常用到航空運力又被稱為“航空件”,利潤豐厚。而包括中通在內的“三通一達”,一開始是隨著阿里巴巴等電商的興起而發展起來,主營業務為電商包裹,而這一領域對飛機數量、運營網絡和配送效率要求可以通過整合實現。目前中通采取的是同建共享模式,總部和網點一起投入,企業的現金流會更充沛,與電商巨頭們的合作也要更加緊密。

二、直營制VS加盟制,誰是行業“最優解”?順豐在擴張過程中也嘗試過加盟,但很快便全面轉向自營模式,將收件、分揀、配送全過程都抓在手里,自建網點、自招快遞員、自購車輛和飛機等。而中通將分揀和運輸外的環節外包給加盟網點,只將核心環節掌握在自己手中,與加盟網點同建共享運輸網絡。但是順豐的運營渠道搭建完畢后可以掌握運費定價權,還可以自建物流信息系統,進一步提高運輸效率,也不會被加盟商侵蝕利潤。

兩種模式各有優劣,從長期來看勝負仍未分出。后續中通想在利潤端成為行業龍頭,依舊有勝率。

第一,以“空間”換“時間”是一條可行之道。中通目前已經在市場份額和包裹數量運力方面大大領先順豐。截至2022年9月30日,中通快遞取貨/送貨網點數量超過31000個,直接網絡合作伙伴的數量超過5850個。而截至2022年6月30日,順豐全網獨立網點僅有4700余家。更多的網點意味著更大的輻射范圍和更便捷的快遞服務,而且更多的網點能形成更大的規模,形成規模效應之后可以有效降低運輸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第二,加快直營轉運網絡的建設,提升服務和口碑,樹立品牌形象。自營可以統一服務標準,將特色的服務批量復制,在消費者心中塑造獨具一格的企業形象。中通早早通過運營省際班車,開了通達系“中轉直營化”先河。與順豐不同的是,中通并非通盤直營,前端的攬件和末端的派送仍然由加盟商承擔,而分揀、干線運輸環節投入資源建設直營網絡,將加盟和直營兩方的優點兼收并蓄。截至2022年9月30日,中通自有線路運輸車輛的數量約為11000輛,分揀中心之間的線路數量約為3750條,分揀中心數量為97個,其中86個由公司運營,11個由公司網絡合作伙伴運營。

快遞的關鍵在于末端的良性運行,雙重主要上市能為中通卸除壓在肩上的許多壓力,讓公司持續聚焦“最后一公里”,在資本市場“先對手一步”的中通未來空間廣闊。

作者:好藍不靈

來源:松果財經

關鍵詞: 中通快遞

資訊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