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這件事有多難?大概就是需要一刻不停地和另一個不理性的自己做斗爭。
上銀基金發現,很多投資者明明知道市場“漲多了就會跌,跌多了就漲”的規律,但很多投資者還是很難避免“追漲殺跌”;明明知道自己無法承受過多的風險,卻又總被“亮眼”的過往業績迷失雙眼;明明知道該長期持有優質資產,可總在基金凈值波動的日子里輾轉反側。
(資料圖片)
上銀基金表示,在經濟學中,時間是重要的變量。如果你總是感慨自己為什么拿不住基金,別擔心,你只是和大多數人一樣遵循了“人性”。然而,上銀基金認為,那些更富有耐心的“反人性”投資者可能獲得更大的蛋糕。
今天,上銀基金和大家一起聊聊人性中的3個“基金投資大忌”。
NO.1 太自信
上銀基金表示,很多投資者朋友總會認為自己的投資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喜歡把成功歸于自己,把失敗歸于市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之父”丹尼爾·卡尼曼認為:“我們總是高估了自己對世界的了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上銀基金表示,在高估自己投資能力的心態下,投資者很容易在投資中遭遇挫折,并引發一系列后果:
第一,上銀基金表示,投資決策源于獲取的信息以及對信息的判斷,過度自信會導致投資者高估自己對市場趨勢的判斷能力、高估自己所獲得信息的準確性,從而更頻繁地做出交易,大大降低投資決策成功率,同時增加交易成本。
第二,上銀基金表示,過度自信往往會讓投資者忽視風險控制,在追逐風口時只看短期收益,進行和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的高風險投資,出現類似賭博式的操作。
第三,上銀基金表示,忽視資產配置,投資者將大量資金集中投資于高波動的權益類資產,有一些甚至還會過度放大倉位進行杠桿交易,無形中進一步增加投資風險。
NO.2 不思考
“人們很容易受到他人思維、行為的嚴重影響,很多時候,這種影響發生在潛意識層面。很多人都有避免與人群不一致的傾向,也就是盲目從眾,特別是當個人觀點與市場群體的觀點嚴重偏離之時。”——查理·芒格
上銀基金表示,很多人在投資時,想省去自己研究和摸索的過程,喜歡“省事又高效”地盲目跟風,別人買什么自己就跟著買。上銀基金表示,但金融產品和消費品不同,金融產品的使用價值因人而異,每個人眼里的“好基金”標準都可能不一樣。
也就是說,適合別人的產品不一定適合自己。上銀基金表示,每個人的投資目標、風險承受能力、資金狀況、家庭狀況、知識儲備等都不同,這些都會影響自己的投資決策和投資結果。
上銀基金表示,還有些投資者總是在忽視風險的情況下盲目跟著大家投資那些最熱的賽道,殊不知市場行情是不斷變化的,很有可能自己跟投“熱點”的時機不對,這個行業當前已經處于較為不利的點位,或者行業基本面已經出現了問題,但自己全然不知。
所以,上銀基金認為,買基金不能有從眾心態,應該選擇符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變被動聽風為主動學習,保持獨立思考,理性看待投資。
NO.3 難堅持
上銀基金表示,投資就是認知加堅持。
面對較為劇烈的市場波動,很多投資者會傾向于采取擇時的操作來追求更好的收益,“難堅持”反應了投資者在面臨市場震蕩時的焦慮心情。
然而,數據告訴我們:若持倉時長小于3個月,盈利人數占比僅39%;若超過3個月,盈利人數占比大幅提升到近64%;而當持倉時長繼續提升時,客戶盈利人數占比穩步抬升;特別是當持倉時間超過十年時,客戶盈利人數占比則達到98%,即絕大部分客戶都能賺錢。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只有11%的客戶能夠持有基金超過3年,能夠持有基金超過十年的人不到2%。(數據來源:《公募權益類基金投資者盈利洞察報告》,中國證券報及3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聯合發布,2021.10)
怎樣才能“拿得住”呢?上銀基金表示,這里有一個大前提,就是持有一只靠譜的基金。上銀基金表示,正確的做法是:通過衡量一只基金的“基金經理、投資方法、市場環境、基金公司”等指標,確認這只基金是值得持有的“優質資產”。
接下來,上銀基金表示,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堅守,靜待時間檢驗這些可以持續創造收益的資產,爭取提高長期投資勝率。
【總結】
上銀基金表示,作為普通投資者,應時刻提醒自己對市場保持謙卑的態度,多思考、多學習,適度分散投資,長期持有,靜待價值花開。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材料中的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僅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職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本金不受損失,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人購買基金時應詳細閱讀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與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充分認識本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和產品特性,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標、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因素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產品。基金產品存在收益波動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和其投資管理人員取得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也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