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聚焦 >

今熱點:現在的年輕人,怎么都想做達人了

扎根互聯網從事創作的有志青年,越來越多了。

朝九晚五的生活是一種選擇,天馬行空將才華肆意揮灑于天地間也是一種選擇。不再拘泥于形式,這一代人在職業上有著更自由廣闊的可能。

分享專業知識、講一段有趣的故事,又或者只是做一道美味的佳肴。種種萬般,在網絡世界中,他們真正在做的事是讓自己變得有趣。


(相關資料圖)

當世界注意到他們時,世界會發現一個比想象中更酷的人。

他們專業、認真,甚至有著穩定的收入。他們與粉絲產生某種溫暖的連接,逐漸受到社會的認可,開始釋放出獨特的影響力,推動這個世界一點點往好里去。

這個全新的職業群體,有個名字:

達人。

找工作,先跟自己談

講真,當代大部分人,不是正在找工作,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因為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太難得了。

就業,是我們自打離開學校以后,就會反復遇到的生活拷問。

工作,起碼要讓人吃穿不愁。物質層面以上,還要有點精神追求,比如符合興趣,發揮自身特長,或者表達某種生活態度,甚至實現財務自由等等。

職場人對工作三大情感訴求:安全感>價值感>成長感

《2022全國青年人才就業趨勢洞察》指出,在應屆生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大關的今年,職場人對工作表現出三大情感訴求:安全感、價值感、成長感。“安全感”以37.35%占據首位。

行業傾向也在反映著當下的瞬息萬變。

調研顯示,互聯網的人才投遞比例下滑最多,有9.07%,而投遞房地產、基金或證券業的比例也有所下降。與此同時,制藥、生物工程和新能源,則是增幅最大的行業。

制藥、生物工程成青年人才擇業新寵

選擇一門職業,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這是宏大的社會命題,也是每個人最實在的日常體驗。

“整頓職場”這樣的熱搜掛了幾次,但說實話,每個職場人最希望的,還是安安穩穩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熱愛并擅長的事情。

@申小七 最近辭職了。這位網友在文章《我的第一份工作》中寫道,逃避懦弱虛偽的自己。

“逃避無法承受的責任,逃避處理不好的人際關系,逃避負荷沉重的工作,逃避懦弱虛偽的自己。”

逃避雖不可恥,但確實無用。所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決定直面生活,反問自己:工作中,我們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更自由肆意、更具價值感的職業生活或許是一種解法。

中國世界青年峰會和獵聘共同發布的調研顯示,健康管理師、博主成為應屆生最想從事的兩大新職業,得票率是35.71%和29.01%。

搞事業,達人們是認真的。/《新職派觀察》

報告指出,“以直播間行業為主的新興行業的崛起,豐富了當代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其中就有主播、后期剪輯、自媒體UP主等全新職業選項的涌現。

這些都可以被納入“達人”的范疇。達人,已經成為一門真正的職業,指向另一種理想的可能性。

做達人,她們是認真的

@張大碗子 是一名擁有百萬粉絲的巨量星圖達人。

“爭取做一個有趣的人。Let’s be grown & sexy!”

自我介紹似乎已經表明了張大碗子的某些特質,機智有趣、高學歷的“搞笑女”。

播音主持出身,張大碗子最初只是喜歡在出國留學的時候,把有意思的新鮮事拍下來。她慢慢發現,“成為達人”這件事變得專業起來。

“我在學校里面學的,很多都是怎么樣面對鏡頭講話,去做一些剪輯或者編導。其實我所有的視頻都是我自己剪的,我自己寫的稿子。”

張大碗子發揮出她的專業能力,融入了編導思維和口播技能。遇到社會熱點,她能很快產出金句——比如奧運會的時候,沒有拿到獎牌的運動員被質疑,張大碗子就撂下一句話:

“如果沒有拿到獎項是失責,那人生所有的嘗試都是恥辱。”

短視頻也給她不少新的啟發。張大碗子學會如何在前5秒就抓住大家的注意力。成為職業達人,張大碗子說,可以在粉絲的評論中感受到快樂,也能在經濟上支撐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想賺錢,很多事情都可以賺錢。所以說你自己的熱情是什么?”

如果說張大碗子的職業化關鍵詞是“成熟”,那么@廚房歷險記 體現得更多的是“影響”。

賬號背后的是花花,一位美食達人。她是專業的紀錄片導演,也是娃兒“大吃”的母親。那時候孩子才三四歲,花花想要帶著孩子去探索美食,所以有了“廚房歷險記”。

“美食應該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樂趣”,花花說,從姥姥那一輩就愛琢磨吃的。這種色香味俱全的感動,家人帶給了她,她大概也想接下去影響孩子。

常言道,可憐天下父母心。花花的視頻,開始逐漸關注起了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們。她做好小餅干去醫院探病,和自己孩子差不多年紀的娃娃,要打針吃藥做手術、做各種檢查。

“他們心里面還是挺陽光的,不是那種被病痛折磨,然后非常沮喪的狀態。都還是挺積極,我挺意外的。”

視頻拍攝的過程中,花花反而被溫暖到了。她把這一次廚房以外的“歷險”,做成公益視頻,放到平臺上給更多人看見。

“很多個達人一起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影響力會比較大。不管是對觀眾還是對受助者,改變其實還是一個很大范圍的。”

花花告訴我們,她覺得人最珍貴的一點,就是共情。“我的視頻能做到的就是,去引發更多的共情”,花花覺得這個很重要。

成為職業達人,不僅意味著自我專業能力的提升,實現內在的強大,還會給整個外部社會,帶來美妙的漣漪。

這或許才是真正的“達人職業化”。

達人職業化,這事我們琢磨清楚了

“ ‘達人職業化’到底是什么?當爭論和吆喝開始涌起,真正的評判標準需要被建立。職業達人,不能只是愿景,而應是某種社會既定趨勢。”

《新周刊》在與巨量星圖聯合發布的《新職派觀察》達人職業報告之中,寫下了這句話。

達人,已然成為一門職業。這就意味著,它像所有職業那樣,承載著無數普通人的生存故事,甚至逐漸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勢能。作為社會趨勢的洞察者,《新周刊》首次把達人作為一個職業族群,深度剖析并輸出態度和觀點。

《新周刊》與巨量星圖聯合發布《新職派觀察》達人職業報告

這份報告之中,有社會就業情況、創作者生態和國家政策的宏觀呈現,也有職人發展史的脈絡梳理和溯源。達人職業化,意味著什么?背后的核心價值在哪里,具體的普通人又是如何生存的?

我們邀請了數字經濟智庫執行院長黃日涵、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許紀霖、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吳暢暢以及《新周刊》副主編何雄飛,從各自的專業領域,進行了理性的反思,并且嘗試梳理大眾情緒及行業發展生態。

黃日涵指出,重塑互聯網商業,達人是就業推進器。

“從知識經濟的角度來說,進入短視頻時代以后,創意形勢變得多樣了,達人可以憑借更多元的專業能力做出好內容……達人給數字經濟帶來了憧憬,改變了互聯網行業的商業模式。”

許紀霖認為,新傳播革命之下,達人成為職業。

“從社會價值的角度來看,今天的網絡時代創造了一種‘平民主義’,篩選機制就轉向篩選創作者自身的才能……今天,互聯網吸引到好多年輕人來嘗試,將其作為一門職業來從事,這既解決了一個現實的生活問題,同時也解決了一個人內心當中需要被人肯定、被人欣賞,獲得自我認同、自我尊嚴的需求。”

吳暢暢預見到,達人是具有無限包容性的新領域。

“從傳播的角度來看,與社會熱點的同頻共振,對達人這個領域的長遠發展,有著巨大影響……內容創作最重要的價值,是情感,泛知識傳播也可以放在其中。它能給用戶帶來陪伴,在長久的關注和傳播中,形成情感關聯。”

何雄飛給出概括性的定義,達人是去中心化時代的超級個體。

“有句話叫‘因為創作,所以影響’,這意味著好的內容,正在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這包括商業及社會影響力。

達人職業化,應該成為重要的品牌資產,引領新的生活方式,應該是創作與變現的雙贏。

這是一次當代生活的‘文藝復興’,一次重新發現‘人’的過程。”

在巨量星圖,截至今年6月,可接單達人數量突破200萬人,收入漲幅也不小,年收入50萬以上的,同比增長171%,超過百萬收入的,則增長了234%。

巨量星圖認為,達人在創作與商業變現之間,應當取得理想的平衡。基于這種理念,平臺也構筑起一套完整的成長價值體系,營造凝聚社會各方優勢,把“達人職業化”真正落到實處的能量聚場。

或許,一切就像《新職派觀察》達人職業報告里說的那樣:

“達人職業化,既是人類社會古老規律的延續,也是當下時代最新的注腳。

終將,會有一片星空。”

關鍵詞: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