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聚焦 >

廣西自然資源遙感院 “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編制成效突出

村莊規劃是城鎮開發邊界外鄉村地區的詳細規劃,是鄉村地區開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核發城鄉建設項目規劃許可、進行各項建設等的法定依據。

近年來,廣西積極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精神,指導各地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成效突出。今年初,自然資源部公布75個全國第一批村莊規劃優秀案例,廣西有3個村莊規劃成果名列其中。

日前,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組織召開“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視頻調研會,廣西自然資源遙感院以小龍村村莊規劃編制為例做典型經驗交流發言,為全國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提供了經驗參考。

A繪藍圖保護開發兩相宜

日前,記者一行來到河池市宜州區劉三姐鎮的小龍村,但見清澈的下枧河穿村流過,茂密的竹林隨風搖曳,漂亮的樓房錯落有致,年輕人在田里辛勤勞作,老人們在樹下納涼休閑,好一幅現代農村的生活畫卷。

“是廣西自然資源遙感院技術團隊的精心設計,我們才有眼前的美麗村莊。”當地一位老人感慨。

“小龍村與劉三姐鎮相接,距宜州市區7公里,境內旅游景點眾多,劉三姐文化底蘊深厚。全村總面積16平方公里,共10個自然屯。獨特的喀斯特地貌,與農田、山村、綠水構成了富有鄉土特色的景觀風貌。”劉三姐鎮鄉村建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楊鎮榮說,“但小龍村原有的粗放式、作坊式的生產生活方式極易使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如何讓小龍村成為特色保護型村莊?承擔村莊規劃的廣西自然資源遙感院領導要求:明確村莊定位、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尊重村域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格局,不搞大拆大建,不挖山、不填湖、不毀林,做到發展有遵循、建設有依據、保護開發兩相宜。

規劃人員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為基礎,盡量做好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區三線”的統籌劃定,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綜合發展需求,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與發展建設并重的“小龍村模式”。

記者了解到,對于小龍村原有位于生態紅線內、生態極敏感區內的基本農田、人工養殖魚塘、農產品作坊,當地政府以資金補償的方式,引導村民逐步有序退出,以便保護原生生態環境。

“建房之前已經做好了報建手續,獲批準后才開建的。”正在裝修自家房子的小龍村小上枧屯村民李華宜說,房子占地面積約114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指標均在村莊規劃標準內。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相關領導告訴記者:“小龍村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以科學規劃為先導,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搞建設。”

B重民意群眾參與村規劃

一位村莊規劃師向記者坦言:當前不少村莊規劃工作中,還存在農民局外人的現象,或對村莊規劃工作缺乏主人翁意識;或受限于信息不對稱,想參與卻缺乏渠道;或過于關注自身利益,規劃有利就遵從,不利就抵觸。

“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村莊規劃怎么編、編得好不好,農民最有發言權。”宜州區自然資源國土空間規劃股干部覃啟麗說,進行小龍村村莊規劃時,自然資源部門就對該村進行了“地毯式”摸排和“扎根式”調研,梳理村域資源稟賦,傾聽村民訴求,提高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

村莊規劃如何讓村民看得懂、參與做?廣西自然資源遙感院開發的實景三維技術發揮了大作用。

據該院相關專家介紹,區別于用電腦繪制的虛擬三維場景,通過對真實場景進行傾斜攝影所構建的實景三維模型,不但擁有具體地物高精度平面信息和高度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夠將場景中的自然地理格局真實還原出來,讓其“原形畢露”。

該院運用遙感技術和實景三維技術,為小龍村制作了10個自然村屯實景三維模型,還原小龍村立體真實面貌,村民一看就懂。

例如:村莊休閑空間、活動中心等公共基礎服務設施布局,新增宅基地的選址、戶型以及色彩等,讓村民參與畫圖、規劃設計。同時,相關部門提供了8種風格、6種戶型樣式,供各自然村屯投票選出自己村屯的風格。

此外,通過一戶多宅的騰退、改造、轉用、復墾,以及鄉村風貌整治,將騰出的土地用于建設公共休閑場所、文化室、活動中心,提高了村民的自豪感,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據該院空間信息工程分院院長陸挺介紹,通俗直觀的三維規劃示意圖,方便了政府部門人員、規劃人員和村民的溝通交流,“看得懂”的規劃激發了村民參與的熱情,從“臺下看戲”轉為“臺上唱戲”。大家一起出點子、想辦法,極大節省了人力物力,縮短了生產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村莊規劃的過程也變成了組織農民、引導農民、培育農民、提升農民文明素質的過程。

C留空間村莊發展有遠景

做好村莊規劃,有利于科學布局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鄉村產業,空間保障是重中之重。

如何在規劃中合理安排鄉村產業發展空間,提供不同的空間載體,確保村莊發展遠景廣闊?

廣西自然資源遙感院借助實景三維模型,判別出小龍村羊角峒屯、竹坡屯等9個村屯荒棄可利用建設用地有0.27公頃。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依托小龍村現有的桑蠶、葡萄、食用菌等產業基礎,通過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和新增建設用地兩種方式,科學規劃了19個產業項目,規劃建設用地21.37公頃,并將村民所需的宅基地、產業用地和基礎設施用地預留出來,助力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據規劃人員介紹,小龍村規劃編制著重考慮旅游專項、產業發展專項、基礎設施專項、空間布局、道路交通、綠地景觀,按照“景村互動,業態互補”的原則,考慮到與龍洲島景區、六妹景區及眾多旅游景點的互動、聯動,為小龍村預留了未來旅游項目開發空間。

展望遠景,小龍村村干部欣慰地說:“以秀美的自然山水為依托,以濃厚的民族文化為背景題材,以獨特的‘劉三姐文化’為靈魂,可以將小龍村打造成融山水觀光、文化、康養旅游為一體的宜居宜游特色旅游村莊。”

隨著村莊規劃的實施落地,目前,小龍村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小龍村也先后被評為“全國首批鄉村旅游模范村”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文明村”。

記者獲悉,得益于小龍村的示范效應,2019年以來,共帶動全區近1400個行政村開展了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進度位于全國前列。今年廣西將再安排補助資金1億元,擬完成1000個以上行政村村莊規劃編制。

關鍵詞: 鄉村產業 鄉村旅游 生物多樣性 鄉村振興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