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健康 >

華東師大文化節上教授解讀“七夕” 倡導家庭和睦


【資料圖】

華東師大文化節上教授解讀“七夕”:

不僅僅歌詠愛情 還倡導家庭和睦

一場文明雅韻親子講座、一次博物館人文行走、一個七夕傳統文化市集、一場中式傳統集體婚禮、一臺充滿古韻的文藝晚會……昨天,由華東師范大學和閔行區吳涇鎮共同主辦的七夕傳統文化節暨“我和文明有個約會”文明創建主題日活動在華東師大舉行,為人們呈上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七夕文化盛會。

長久以來,七夕佳節一直被賦予浪漫纏綿的基調。但在中國民俗專家、華東師大教授田兆元看來,七夕除了歌詠愛情,還蘊蓄著更重要的意義內涵。“夫妻團聚與家庭和睦也是七夕節的重要主題,在‘牛郎織女’的傳說中,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追趕被抓走的織女,其中蘊藏著尋找母愛的含義。七夕不僅是情人的節日,父母陪伴孩子共度七夕佳節也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活動共吸引25組親子家庭報名參加。第一站,他們聆聽了由華東師大中文系副教授倪春軍帶來的《漫談古代的七夕文化》專題講座。專家通過一場詩詞文化課,講述關于七夕的人文故事,將傳統文化浸潤現代人生,讓人聽得津津有味。

“喜鵲是一種能給人類帶來好運的鳥,百靈鳥則代表著快樂與活潑……”“大家看,這個標本叫月牙熊,它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在華東師大生物博物館,講解老師帶孩子們觀看了各類栩栩如生的標本,并動手體驗了解生物是如何進化的,學習爬行動物為了重返海洋是如何謀劃它們的向海之旅,對古生物有了進一步了解。

乞求巧藝是七夕的傳統習俗。夜間推出的七夕傳統文化市集,不僅匯聚了木射、投壺、蹴鞠等古代游戲,還安排了非遺草編、掐絲琺瑯、篆刻、楹聯、紡織技藝、鉤針編織、乞巧穿針等非遺展示和體驗項目,師生們和親子家庭沉浸其間,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華東師大閔行校區櫻桃河上有一座尚義橋,它始建于明代,為進士蔣性中為方便鄉人出行而捐資修建。百余年來,蔣公造橋的義舉被后人所傳頌與宣揚,成了閔行乃至上海的一段歷史佳話。文藝晚會上,來自華東師大孟憲承書院的師生們在尚義橋前,通過情景演繹的方式,重現了500多年前蔣性中等鶯湖九老雅集聚會、吟詩誦詞的盛景。(記者 黃勇娣)

關鍵詞: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