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健康 >

追蹤逃離中國史冊的“胡虜”——前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前 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代王昌齡《出塞》)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保ㄌ拼R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保ㄌ拼畎住蹲右箙歉琛で锔琛罚?/p>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南宋岳飛《滿江紅》)

……

古代中原人一貫稱北方少數民族為“胡人”、“胡虜”,從以上這些古詩詞的字里行間所滲透出的情感態度我們不難看出,兩千多年來,雄踞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的騎兵屢屢犯邊侵擾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大患。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制胡,到秦始皇耗盡全國之力修筑萬里長城阻擋匈奴,從西晉末期的“五胡(匈奴、鮮卑、羌、氐、羯)亂華”到五代十國時期的“沙陀三王朝(后唐、后晉、后漢)”,從契丹、女真虎視中原再到蒙古鐵蹄南侵、滿清入關,這些歷史階段的大量史料,無不顯示出北方游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之間的劇烈碰撞與深度融合。歷朝歷代都為此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有多少熱血男兒捐軀沙場、馬革裹尸。當然,也因此成就了很多英雄人物“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南宋陸游《訴衷情》)的將軍夢,還為中國文學領域增添了一個“邊塞詩詞”的門類。

然而縱覽中國古今民族興衰史,我們卻吃驚地發現,曾經在史冊中叱咤風云、輪番稱雄的那些“胡虜”民族,如鮮卑、吐谷(yù)渾、羯、沙陀等等,如今很多已不知所蹤。據歷史考證,有的是深度隱藏了,有的徹底消亡了。鮮卑族的主體部分在北魏時期主動漢化融入了北方漢族,留在草原沒有南遷的鮮卑人后來演變為錫伯族,“鮮卑”與“錫伯”只是音譯不同而已,族名并未更改。也有民族名稱稍作更改的情況——吐谷渾原本是鮮卑族的一支,在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中也曾有過輝煌,后來逐漸衰落被排擠到邊緣地帶,最后演變成今天的土族。五代時期風光無限的沙陀人后來融入到了漢族大家庭,另有小部分融入了吐蕃(藏族)。完全消失的也有個特例,這就是羯族。被稱為“匈奴別落”的羯族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曾建立后趙政權,由于統治者的民族歧視政策導致被壓迫民族滅絕性復仇和各民族之間互相攻伐,甚至“人相食”。根據大量史料佐證,僅在一次“人相食”慘劇中遭食者就達萬人,羯族可以說是一個被活生生吃掉的民族。

除了以上所述,還有一些民族,在中原王朝的史冊中濃墨重彩描述過,在與中原人的交往中歷經戰爭與和平的洗禮,最后由于整體性大遷徙,逐漸淡出了中原王朝史冊,但卻在別國歷史上洪水猛獸般現身,比如匈奴、氐、丁零、柔然、突厥、契丹等民族。那么,這些主體外遷的“胡虜”逃離中國史冊之后又到哪里去了呢?他們又是經歷了一些怎樣的興衰變故以至于在中國史冊中淡出的呢?

接下來我們就粗淺地聊聊這些逃離中國史冊的“胡虜”的故事。主體敘述之外,本書又通過外一章、外二章中的史料加以豐滿。

關鍵詞:

資訊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