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干出血9毫升,合并70%“大白肺”,長期糖尿病、高血壓病史……近日,這名一度被當地醫院判定為最好結局是“植物人”的65周歲患者在上海轉危為安,如此生命傳奇令醫務人員都感慨不已。
作為其搶救醫生,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靜波表示,腦干出血量達5毫升以上,死亡率90%以上;50%以上“大白肺”,死亡率40%以上,加上糖尿病、高血壓等長期基礎性疾病,入院時,這名患者已危在旦夕。
【資料圖】
針對多種疾病疊加的復雜病情,張靜波帶領團隊強化神經重癥綜合診療技術的系統思維:提前分析預測病情發展,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科學把握不同疾病治療的矛盾關系,保持治療措施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實現綜合救治效果。
病情告危,治療“難上加難”
時間倒回入院之時,這位女患者突發腦干出血已達9毫升,當地醫院作了保守治療,其間出現肺部感染并持續加重,且發病前糖尿病病史12年、高血壓病史8年多,醫生認為這一病例死亡率高,最好預后為“植物人”。
在滬工作的兒子救母心切,當即將母親緊急轉運至上海。病人被收治進入神經內科張靜波主任的7A病區。
張靜波說,腦干是人體生命中樞,腦干出血非常棘手,手術風險極高,只能靠自身血液吸收。于是,醫療團隊首先全力以赴設法控制癥狀發展,維持血壓穩定避免再出血;應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脫水降顱壓避免腦疝發生、依達拉奉清除自由基、低溫等措施,盡量保護神經細胞避免壞死。
而就在患者腦干出血得到控制后,“大白肺”病情日益嚴重。通常情況下,單純肺部感染,通過抗生素及咳痰及時清理呼吸道不難治愈。但患者腦干出血,意識障礙,不能自主咳痰,同時患糖尿病,易于細菌繁殖,肺炎很難治愈,反復應用抗生素又易導致耐藥,屬于“難上加難”。
剛開始,醫療團隊給患者進行了氣管插管進行吸痰,但效果不佳,滿肺痰鳴、持續高熱達39℃-40℃,給予冰毯物理降溫;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5%以下,持續呼吸機維持呼吸,同時增加支氣管灌洗幫助吸痰,但炎癥仍無明顯好轉,白肺面積逐漸擴大。
醫療團隊經研判認為是氣管清理不徹底所致。于是,住院2周時,患者接受了氣管切開吸痰、灌洗,氣管灌洗液的病原菌培養及二代測序。多次培養出耐藥細菌,救治團隊反復調整抗生素治療。在應用廣譜抗生素的情況下,又發生真菌感染,后加用抗真菌藥物;加用抗真菌藥物后,出現肝功能損害,加用保肝治療……病情發展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再起,張靜波帶領醫療團隊絞盡腦汁分析每次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在矛盾中的治療中堅持,醫患攜手終迎曙光
一個月后,患者體溫終于開始逐漸下降,血氧飽和度達100%,血液炎性指標趨于正常。
張靜波說,治療最大的障礙是患者有多種疾病,并且它們之間的治療均有矛盾,患者原發病腦干出血,長時間臥床,出現了雙下肢靜脈血栓,需要抗凝治療,這導致風險明顯增大——抗凝過程,腦干出血可能加重,危及生命;但不抗凝治療就會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加重,導致肺栓塞而死亡。點點滴滴的病情演變或處理不當,都會導致病人死亡。
為了平衡出血與血栓,醫療團隊在加用抗凝藥的同時,動態監測出血傾向、血凝化驗指標等,及時調整抗凝藥用量,維持出血與血栓之間的穩定。
經一個多月精心治療,患者血氧飽和度逐漸可維持100%,體溫逐漸正常,脫離呼吸機,肺炎逐漸消退,昏迷逐漸清醒。兩個月時,患者已可以遵囑活動、點頭示意、用左手活動持物等。目前,患者已脫離危險,正在康復中。
據悉,類似搶救成功的范例在該院并不少。該院設置74張神經內科重癥監護病床,主要收治昏迷不醒、植物人、臟器衰竭、并發癥嚴重的各類危重患者。院長項耀鈞說,得益于醫院對神經重癥學科的持續建設和人才培養,目前醫院神經重癥收治量已達患者總數近三分之一。該院還已獲批成為國家示范防治卒中中心。
作者:唐聞佳 孫國根
編輯:顧軍
責任編輯:姜澎
圖:受訪方供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