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8月30日舉行的全區“六權”改革推進會上,石嘴山市惠農區在山林權改革方面的探索創新成為當天各地交流的實例之一。
作為山林權改革試點縣區,惠農區建立林票換能票、能票換鈔票、鈔票再到林票的“三票”聯動機制,探索形成“以林換能”模式,探路綠水青山變現,實現國土增綠、林業增效、企業增收的良性循環。
2021年12月31日,石嘴山市盛港煤焦化有限公司以4200萬元的價格購得6532.62畝山林地“林票”。這張為期4年的“林票”是寧夏首單認購的“林票”,同時也標志著寧夏山林權改革邁出了關鍵一步。
惠農區以確權為基礎,對已造林、擬造林的企業進行初步核算、驗收合格后頒發林票,實現“林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在已頒發的“林票”登記頁上,清楚標明了林木位置、面積、株數、樹種、劃定范圍等有關信息。惠農區以造林成本為主要依據,按照栽植難易程度把植綠范圍分為淺山區、山川過渡帶、引黃灌區3個檔次,賦予林票不同價值,從而保證企業的支出均等。同時以核算為依據,根據造林成活率,每年變更或核減林票價值,以確保林票價值長期合理穩定。
惠農區建立“三票”聯動機制,探索形成“以林換能”模式。
石嘴山市盛港媒焦化有限公司用“林票”兌換了一張綠色底紋的“能票”,這張有效期一年的“能票”能兌換30000噸標準煤,讓企業最終實現“以林換能”的目標。
“持有林票的企業,可依據林票價值按照淺山區1萬畝兌換5萬噸標準煤、山川過渡區1.2萬畝兌換5萬噸標準煤、引黃灌溉區2萬畝兌換5萬噸標準煤的模式,階梯式兌換能票。”石嘴山市惠農區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擁有“能票”的企業可將其用于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生產和技改、擴建及新建項目,以此為優質企業發展提供空間。截至目前,惠農區已兌換能耗3萬噸標準煤,引入社會資本4200萬元用于植樹養林,惠農區也因此被確定為全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縣域試點。
同時,惠農區建立“以林融資”新渠道,為“林票”賦予質押功能,與金融機構合作創新開發山林資源融資產品,促進林木資源與現實資本的有效連接。按照“林票”價值,確定相應抵押率進行抵押貸款,款項可用于新造林及水系工程等方面,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再造林”的可持續循環模式。目前,惠農區已與有關金融機構簽訂特許經營協議,由國有企業出資4277萬元撬動融資9980萬元,用于賀蘭山東麓惠農段生態修復及水資源調配,解決賀蘭山東麓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范圍內的生態用水問題。
在“以林換能”模式為支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以林養林”的同時,惠農區還堅持以能耗指標吸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綠化,實現生態建設與嚴控能耗總量及強度的雙向發力。惠農區通過完善交易路徑及交易操作管理流程等方式,用市場化方式培育綠化主體、增加綠化投入、提高綠化效益,轄區企業主動建設“碳匯林”2000余畝,栽植各類苗木14.8萬余株,節約造林資金2000余萬元。(寧夏日報記者 張唯/文 自治區林草局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