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經濟 >

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將攜《葉甫蓋尼·奧涅金》亮相東藝

(王笈)11月2日至5日,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將回到暌違已久的上海,帶來觀眾熟悉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首次來華巡演劇目《葉甫蓋尼·奧涅金》。這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第四次登臺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該舞團曾于2015年在東藝為上海觀眾呈現了3場盛大的芭蕾巨作《安娜·卡列尼娜》,并于2017年、2019年攜該劇及《羅丹》《卡拉馬佐夫兄弟》再度歸來。

“心理芭蕾”綻放現代芭蕾魅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鮑里斯·艾夫曼于1946年出生在阿爾泰邊疆區的一個小城魯布佐夫斯克,年僅5歲時就開始了學藝之路。年少時期的艾夫曼進入了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并順利修完了芭蕾舞劇編導專業,于1972年留校任教;1977年,艾夫曼成立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原名“列寧格勒新芭蕾舞團”),開始了新的藝術探索。其藝術創作更新了俄羅斯古典芭蕾的概念,把芭蕾舞的情緒表達和戲劇沖突推至極限,被看作是一個編舞家的芭蕾劇場。正如艾夫曼自己所言,他的舞蹈創作試圖揭示人性的本質。“我全部的舞蹈創作就是為芭蕾尋求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尋找一種能夠表達人類精神生活的身體語言。”

《第十二夜》《紅色吉賽爾》《唐璜與莫里哀》《羅丹》等作品,是艾夫曼在不斷汲取俄羅斯經典文學著作的養分后,通過舞蹈語言的藝術,將古典文學人物身上強烈的戲劇沖突與復雜的心理變化,更為生動地展現在舞臺上。這也是艾爾曼為何如此著迷于改編文學著作的原因,“這些故事容易引起共鳴,讓觀眾從劇中人物的渴望、矛盾、痛苦、掙扎、無奈、絕望以至死亡中,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艾夫曼以“心理芭蕾”的形式定義自己的舞蹈風格。

本次再度回歸的經典保留劇目之一《安娜·卡列尼娜》,共選用17首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選段為背景,使這部舞劇成為一部融合了名著、名曲和名編的集大成之作,更加綻放人性的光芒。整部舞劇以人物心理的細致變化展開,有意弱化情節,著重刻畫人物心理變化,除去繁復的舞臺布景和華美的服飾,單純地用舞蹈語言來敘述一個女人飛蛾撲火般的愛情故事。

“奧涅金”第一次來到中國

據悉,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正緊鑼密鼓地排練《葉甫蓋尼·奧涅金》,為即將到來的演出做好準備。今年10月至12月,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將首次攜《葉甫蓋尼·奧涅金》來華巡演。這部芭蕾舞劇改編自文學巨匠亞歷山大·普希金的同名小說,將普希金筆下的英雄們描繪成現代生活中的都市男女。

故事主要講述貴族青年奧涅金與淳樸的平民女孩達吉雅娜的愛恨情仇。厭倦上流生活的奧涅金在下鄉時遇見了出身平凡的達吉雅娜,雙雙產生情愫后,卻因奧涅金的門第之見而悲劇收尾。幾年后,奧涅金又遇見達吉雅娜,此時的達吉雅娜變成了女神,奧涅金又為虛榮心所驅使,為她神魂顛倒,拼命追求達吉雅娜。然而,達吉雅娜真誠地拒絕了他,因為她要忠于自己的丈夫。

談及為何要選擇這部文學著作時,艾夫曼表示,“文學評論家和學者們把這本書稱為‘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普希金通過生動且嚴謹的文字敘述加之他強大的心理洞察力,描繪他那個時代的俄羅斯民族性格,創造俄羅斯靈魂的詩意形象——神秘的、難以預測的、無人能比的感性。”艾夫曼坦言,他一直在努力用自己的藝術來破譯神秘的俄羅斯靈魂,試圖通過芭蕾舞劇的創作將普希金筆下的人物投放到現代社會中。“我的主要使命在于發現芭蕾藝術的某些新的可能性,就像對人類內心世界的了解一樣。”(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王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