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韭菜投資學來源:雪球
(資料圖)
周四大金融再次爆發,我潛水的幾個群里都開始有人討論股票了,有人問該買什么,就有人出來推薦,還有人言之鑿鑿分析這次不一樣,種種跡象表明已處于大牛市前夜。
這種東西會越聽越上頭,越看越心癢。再漲幾天你們看吧,張三的持倉又漲了,李四今天加倉了,王五堅定看好XX板塊還能翻倍……聽完就會越來越擔心自己還有點錢沒買,怕是要錯過牛市。
我倒不是說沒有牛市,我的建議是不要做這個判斷,而且對別人的判斷都不要信,不要受情緒鼓動,沒有人能真的看準行情。
我自己現在的狀態就是“誰也不信”。
有人可能會說我長期觀察過某某某,說得挺準。這種個人觀察的局限性太大,從馬路上隨便找100個人,每人扔10次硬幣,一樣能從中選出“最會扔出正面”的人。
更系統的統計,往往都證明分析師的預測并不能帶來超額收益,之前的一些研究總結點這里可以看。
我自己還有個理論,叫超額收益不可能三角。
是說一個能賺取超額收益的方法,只可能同時滿足以下3點中的2點,不可能3點同時滿足:
(1)持續有效
(2)眾所周知
(3)易于操作
如果同時(1)持續有效、(2)眾所周知,這個方法一定難于操作。要么是心態上難,比如策略會經歷很多回撤,或者需要超長的持有周期,且持有體驗很差,讓大部分投資者難于忍受;要么是技術上難,比如一些稍縱即逝的套利機會,別人有專線總能先人一步;要么是制度難,比如之前期指吃貼水,因為資金門檻和監管對機構使用股指期貨的限制,擋住了很多投資者。總之這個方法一定要有某些阻礙,讓很多人沒法輕易參加。
如果同時(1)持續有效、(3)易于操作,這個方法一定是公眾不知道的。很多人都希望能找到一些擇時、選股的神奇指標,按指標簡單操作就能賺錢,就屬于這類。這種指標非常難找,就算能找到,只可能你自己去挖掘,是不可能在教材、書本、其他人公開的文章里學到的,因為一公開它就會失效。你們看有很多做量化交易的,超額收益挺不錯還能持續,但從來沒人說我把自己的量化策略公開一下,就是因為公開后會失效,而且這些量化策略往往都有一定的資金容量,資金多了以后也會失效,同樣也是“用的人多了就不行了”的道理。
如果同時(2)眾所周知、(3)易于操作,這個方法一定不會持續有效,它歷史上的“有效”,要么是它眾所周知前的成績,要么就純粹是運氣,大部分在教材里可以找到的技術指標,看量價畫圖形,都屬于這類。道理很簡單,超額收益一定是需要從跑輸平均的人身上賺出來的,如果有一個誰都能輕易使用的策略還能產生超額收益,那是誰在市場里賠錢呢?
把這套道理想明白,就會發現我們在市場中做的很多嘗試,都是在做無用功。比如期望聽某個專家的觀點能賺大錢、買明星基金經理能賺大錢、買茅股票能賺大錢,本質上都是在期望找一個同時滿足3點的方法,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有讀者還可能會問,道理我明白,我也不管牛不牛市了,但現在情況就是市場漲了,到底追還是不追?
首先,這個問題不應該是現在想的,是在開漲之前、還處于低位震蕩的時候就該考慮好的。在市場處于低估值區域的時候,就應該建立合適的倉位。所謂合適的倉位,是根據跌到的估值位置和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來決定的,要達到的目的是如果繼續下跌,手里的錢還可以慢慢補倉,不會焦慮也不需要割肉,如果市場開漲,倉位也足夠不至于踏空。
換句話說,在市場上漲或是下跌之前,我們就應該對上漲和下跌做好雙邊的預案,什么樣的情況下需要繼續補倉,什么樣的情況下需要賣出,都應該考慮好,不能只賭一邊,等賭輸了再想該咋辦。
退一步說,如果之前沒做好雙邊考慮,現在覺得踏空了,怎么補救呢?那就按剛說的原則重新考慮,建立一個合適的倉位,因為市場已經漲了一些了,這時候合適的倉位會比在低位時合適的倉位稍輕。如果真的有牛市,不至于全然踏空,如果市場轉跌,那繼續跌的時候可以再買入更多更便宜的籌碼。
這就是不判斷,只應對。
還有讀者會說,我就是覺得會有牛市,機會難得,就是想梭哈賭一把,不行嗎?自己的錢自己說了算,有什么不行的呢,我建議就是不要只想著賭贏了有多爽,多想想萬一賭輸的后果,自己能承擔就行。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投顧機構不保證以上基金投資組合策略一定盈利以及最低收益,也不做保本承諾。基金投資顧問業務尚處于試點階段,基金投資顧問機構存在因試點資格被取消不能繼續提供服務的風險。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