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經濟 >

【汽車人】7月電動車企銷量,平淡中的積極信號

刺激和促銷政策疊加,終究只有短期效應。下半年如有更長效的市場面拉動因素,整車市場將有限升溫。


(資料圖片)

文 /《汽車人》黃耀鵬

電動車企銷量放榜速度這事,已是老生常談。

截至8月1日19:00,電動車企們的7月份銷量揭曉仍然參差不齊。有的在7月31日晚就已經迫不及待地出臺,有的還在“統計”中,還有的不管業績什么樣,美股開盤前必出……顯然,媒體們需要穩定的信息輸出,而非成績決定發布速度。

銷量格局幾乎未變

傳統上,7月份是銷量淡季,整體上應該比6月份略低。對于電動車企而言,可能只是增速調低一些。如果審視7月份數據,就會發現和6月份的格局大體相當。

埃安仍在第一梯隊,7月銷量45025輛,同比增長80%,環比幾乎沒動;1-7月累計銷量254361輛,同比增長103%。其中,3月、4月在40000輛以上,5月、6月均爬到45000輛,穩定得驚人。

理想也表現出類似的氣質。理想7月銷量34134輛。不過,理想更強調自己在豪華品牌中名列第四(僅次于BBA)。

其余銷量在1萬輛以上的有:蔚來20462輛;零跑14335輛;極氪12039輛;小鵬11008輛;哪吒10039輛;深藍11600輛(估計);騰勢10100輛(估計)。

此外,賽力斯7月銷量6934輛,同比下跌47.8%,在排行榜前15名品牌中,下滑最多。其余品牌,均低于5000輛。

值得一提的是,蔚來銷量起速,有脫離二檔的趨勢,如果不是負刺激(換電權益即將取消)造成的,8月份將繼續攀升。

7月份的最后一周,在埃安之后,理想、蔚來、小鵬周銷量重回二、三、四名。這一新趨勢表明,“蔚小理”各自梳理技術和產品線之后,有重新奪回主動權的可能。

和6月份一樣,各品牌層次分明:第1檔埃安;1.5檔理想;蔚來、零跑、極氪、小鵬、哪吒、深藍、騰勢為2檔;其余品牌為3檔。雖然同屬3檔,但5000-10000輛這一層,品牌稀少。

電動車企品牌,已經在競爭的加速跑中逐漸拉開了差距。雖然還有新品牌進來,但頭部成員(萬輛以上)大體上呈現固化的態勢。

降價+技術輸出,卷出新高度

從上游來看,和去年碳酸鋰價格處于高位相比,現在原料對主機廠的成本,已經不構成兩面擠壓的效果。近期磷酸鐵鋰電池的價格也跌到500元/度電(不含稅),而三元的價格也就比前者貴100-150元。

碳酸鋰價格走低和上漲一樣,經過短時間的遲滯效應之后,開始不可避免地一路傳導下來。電池企業在年初就打起了價格戰,如今的電池報價,正處于歷史低點。

與此同時,寧德時代半年歸母凈利潤也高達207億元,同比增長153.6%。除了明顯的規模優勢,原料下跌和電池報價下跌的時間差,給頭部電池供應商帶來的利潤更多。

而且,這幾年電池供應商不斷向上游投資,手一直伸到礦山,整合整條電池供應的結果,現在看到了更多的戰略收獲。這樣,頭部供應商就更有資源和動力發起新一輪價格戰,將價格打得更低。

當然,市場上還是更關心整車廠的價格動作。

有跡象表明,特斯拉可能在8月份發動新一輪降價。特斯拉已經調降了全系產品的香港價格,和美國價格拉齊。業內輿論紛紛猜測降價的幅度,從5000元到1萬元不等。特斯拉保密做得比較到位,提前得到風聲很容易,但提前拿到準確方案很難。新一輪降價在路上,是大概率的事。

8月1日,零跑宣布官降,5款車型降幅達1萬-2萬元,算是打響了新一輪降價的發令槍。不過,這兩天零跑在社交媒體上刷屏,并非因為降價,而是因為賣技術。

7月31日,零跑發布了第三代架構(LEAP3.0),其特點是兩枚芯片(高通8295和恩智浦S32G)實現中央超算。以前說算力集中都是畫餅,業內其實默認2026年才會出現。現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完全算力上收的架構。

零跑CEO朱江明表示,“基本確定”和外國企業簽署諒解備忘錄,對后者授權技術。朱江明稱,目前有兩個客戶“比較確定”。據悉,其中一個可能是寶馬,另一個目前缺乏信息(有猜斯特蘭蒂斯,也有猜是福特的)。

類似于大眾汽車與小鵬、奧迪與上汽智己,中國品牌現在多了一個利潤來源,就是技術授權。在外企技術占優勢的時候,它們傾向于向合資伙伴轉移部分技術。既然后者用于“合資自主”,那么授權的技術與當前量產技術要保持“代差”。

目前電動車企反向授權則主要為當前量產技術,即買家擁有“點名要貨”的話語權。因此,當初的合資關系,既是對外方的約束,也是對中方的約束,導致后者不大可能從其它賣家那里獲得技術授權,也降低了其談判地位。

現在,一切都交由市場決定,買方和賣方可以自由組合,自由談判博弈。這就加快了技術擴散的步伐。

那些沒有出手且自己研發節奏跟不上的企業,將懷有更多的焦慮情緒。這種局面演變下去,將對中國以外的電動化進程產生影響,但波及的速度取決于中企出海的進展。如果后者不到國外拓展,跨國車企在其它市場的危機感是不足的。

市場氛圍逐漸向上,需求側提振

和電動車企銷量按部就班比起來,整個汽車市場的氣氛,略有回升。

7月份,國內制造業PMI為49.3,服務業PMI為51.5。過了旺盛的春季之后,消費熱度沒有下落。制造業PMI雖然仍低于枯榮線,但回升勢頭還是比較明顯的,繼4月下探(49.2)、5月挖坑(48.8)之后,6月7月持續向好。

這里面顯然有個尺度問題。就是下跌上漲多少算“明顯趨勢”,我們在這里斤斤計較千分位的變化,但看看德國7月份PMI(38.8)的炸裂數據,可能會覺得監管方是不是太敏感了。PMI到49以下就開始焦慮,就開始出臺各種刺激政策。

7月31日,發改委出臺了《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其中,汽車被放在首位,排在房地產之前,這無疑是吹風會最重要的信號。

雖然社交媒體上對“刺激”頗有微詞,但汽車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其實超過其市場價值,因為它能帶動的生產和消費因素非常多。以前政策端也承認這一點,但將汽車擺在社會消費第一位,還非常罕見。

而政策端對地產方面的刺激,是非常小心和克制的,不希望引起資金面的誤讀。《汽車人》認為,雖然國際競爭的幾條戰線的競爭都在長期化,但實際上氛圍有所緩和,美聯儲的加息也走向尾聲,這樣才能給國內出臺政策讓出空間。

另一方面,也說明政策端拼經濟的決心很大。截至6月底,M2(廣義貨幣)余額為287.3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就連M0(流通貨幣)余額,都達到10.54萬億元,同比增長9.8%。上半年凈投放現金為789億元。

但社會面則普遍感覺“錢難掙,不敢消費”。有學者指出,資金集中投放在“國計”上,“民生”距離資金流量太遠,感覺不明顯。如果上半身和下半身協調出了問題,那么社會對于收入、消費和經濟前景,看法都會進一步撕裂。

而下半年,政策端則要進一步偏向“民生”施政。相對于此前的“供給側改革”,這一次是需求側提振。

我們需要確定,這是短期行為,還是中期政策。如果是后者,對于汽車市場的整體擴張,是有正面意義的,即徘徊多年后,蛋糕會整體變大。

建立在這個預期上,8月份制造業PMI就會升至枯榮線之上,CPI也會回升,三季度維持熱度,四季度的消費會有進一步提升。

從銷量角度看,7月份比較平淡,無論乘用車市場,還是新能源市場,銷量環比應該都是走跌的,這符合傳統淡季特征。

不過,市場的政策面和廠商之間的交易上,出現了一些積極信號。市場情緒正在穩定并好轉,同時經銷商庫存指數回落至1.35(6月數據),8月、9月主機廠加速生產的局面,幾成定局。三季度市場還是會走出修復行情。

刺激和促銷政策疊加,終究只有短期效應。下半年如有更長效的市場面拉動因素,整車市場將有限升溫,全年市場增速的期望(增速3%左右),還是有望實現的。【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詞: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