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水稻上山"再次引發熱議:是鬧劇還是創新?
近日,"水稻上山"的話題再次在網上引發熱議,網友質疑山上種水稻不切實際,產量也不可能那么高,費錢費力還不討好,網上關于農田被暴雨沖毀圖片、視頻更是瘋傳,將其與"水稻上山"、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關聯。
(相關資料圖)
社交媒體質疑
就此眾多質疑,農業農村部正面釋疑,并特意提到網上流傳一些在山體上修建梯田的圖片、視頻,經核實多為張冠李戴、移花接木。比如,流傳最多的一張圖片實際上是2018年云南某地的土地整治項目施工場景,不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還有農田被暴雨沖毀的圖片,也與在山上種水稻無關。在汛期農田被沖毀往年也有,我們每年都對農業防汛排澇作出部署安排,指導受災地區及時修復水毀農田,恢復農業生產,能搶一畝是一畝,能搶一季是一季。
網傳照片
什么是"水稻上山"?畝產最高真能達到驚人的788公斤?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水稻主要種植在南方平原地區,梯田種植水稻的現象有是有,但并不多見。原因很簡單:水稻種植需要"水",但山地不容易保持水土,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的難度也比平原、盆地更高。正因如此,"水稻上山"難免跟一些人的生活經驗相違。
2022年底,朱有勇院士高調宣布通過研發新技術已實現"水稻上山",畝產最高788公斤,引發轟動。據報道,目前不少地區正在推廣"水稻上山"。2022年兩會期間在黨的二十大代表通道上,朱有勇就曾講述"水稻上山"的故事,他和團隊成功研發了水稻旱地種植新技術,實現了"水稻上山",很受農民歡迎,2022年在當地推廣了10萬畝,他所在的村推廣了405畝,最高畝產788公斤,總產28萬公斤。
2023年6月23日農業農村部刊文《全國農技中心、耕地質量中心負責人就"水稻上山"等問題答記者問》,官方介紹到,朱有勇院士所說的"水稻上山",實際上是一種雜交稻雨養旱種的栽培技術,就是把"山下水田"的雜交稻品種引到"山上旱地"種植,像種玉米一樣種水稻,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澆水灌溉,還能有較好的產量,當地農民形象地稱為"水稻上山"。這些田本來就有,不存在網民質疑的開山造田、毀林造田等情況,也不會破壞生態。當然,這個栽培模式有一定的條件限制,主要適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熱資源豐富的山區旱地,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推廣。
官方回應
朱有勇院士在云南省瀾滄縣蒿枝壩村蹲點扶貧期間,發現當地農民喜歡吃大米,但當地多為旱地,主要種玉米,水稻不能自給。為解決這一問題,朱有勇院士團隊在當地示范推廣雜交稻旱種技術,創造性地解決了這項技術的兩個難點:一個是篩選出適宜旱種的"滇禾優615"等品種,解決水稻旱地分蘗難題,實現在旱地條件下的水稻與水田一樣分蘗旺盛;另一個是通過推廣應用雜草萌芽前的封草技術,解決了旱地稻田易雜草叢生的難題。2022年,這項技術推廣了53.12萬畝,水稻平均畝產350-400公斤,比山下水田低100公斤左右,但比種玉米產量高、效益好。朱有勇院士介紹的畝產788公斤,是0.52畝小面積上多施了一次肥、多澆了兩次水的條件下取得的,是專家攻關田產量,不是農戶大田產量。這種小面積攻關對探索本地區水稻旱種模式具有積極意義,為篩選品種、集成技術探索了出路,對完善技術體系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撐。
稻谷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稻米消費量占口糧的60%。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區域廣泛,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種植,常年水稻種植面積4.5億畝左右。稻田按地形地貌可分為平原稻田、丘陵稻田和山地稻田。正如你所說,大部分水稻種在平原地區,平原稻田約占我國稻田面積的近60%,丘陵稻田占25%左右,山地稻田約占15%、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貴州、云南兩省面積最大,占四成以上。這也是我們國家資源條件決定的,為了保障口糧,歷史上很多丘陵山地能種的都種上了。比如說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云南紅河哈尼梯田,就是立足當地獨特地理氣候條件創造的農耕文明奇觀。據官方調查,山地水稻的產量一般比平原和丘陵地區要低一些,平均畝產350公斤左右,比平原地區低近200公斤,比丘陵地區低100公斤左右。
"水稻上山"為啥爭議這么大?農大教授:違背農業規律
據媒體報道,早在年初"水稻上山"在網絡上就引發了大家激烈的討論。有人表示水稻上山就是個噱頭,這是反科學理性的耕種,費時費力又低產,還破壞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家園,實在是得不償失!也有人表示認真做一件事情很難,信口開河去以質疑之名開噴卻很容易。
2023年2月25日,中國農業大學農民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朱啟臻在社交平臺發文,討論"水稻上山為什么爭議這么大",稱"因為毀林開荒這種做法違背農業規律,破壞生態。這些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對破壞生態現象反應敏感。也是老百姓關心農業發展的重要體現","有些人想再造龍脊梯田或哈尼梯田景觀,發展旅游。想當然的成分很大,梯田景觀及其文化形成,是老百姓長期適應環境和自然選擇的結果。不是想當然一蹴而就的!不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
2023年6月有媒體報道,近日浙江紹興上虞區嶺南鄉覆卮山景區梯田燈光秀引發關注,"在梯田里裝燈光,會不會影響到莊稼生長?"梯田燈光秀引起部分網友質疑,"在農田里布設電線,會給農民和游客的安全帶來隱患。""夜光梯田項目花費1000多萬值嗎?"。6月13日,覆卮山景區工作人員回復稱,由于開燈時間短,不影響莊稼生長。
浙江紹興的這處梯田燈光秀(來源:奔流新聞)
據新華社2007年9月23日的報道,早在2007年9月22日,廣西桂林著名的旅游景點龍脊梯田燈光夜景就首次亮相,以為國慶旅游黃金周增添魅力。
2023年5月19日,廣西文化和旅游廳發布的消息指出,今年6月10日為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平安村的"梳秧節",屆時將有抬"秧母"散禾秧、梯田火把夜景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龍脊梯田夜間的燈光與火把(來源:廣西旅游年卡)
2023年6月10日,龍脊梯田的燈光(來源:央視網)
2023年6月10日,龍脊梯田的燈光(來源:央視網)
央媒經濟日報當時也就此發表評論《"水稻上山"有待實驗與觀察》,文章指出,人們最關心的是云南"水稻上山"是否在走毀林造田的老路。這種擔心并非多余。在上世紀,曾經有一段時間,各地開山造田發展糧食生產,導致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和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教訓不可謂不深刻。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國家多年來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重大生態工程,才讓荒山禿嶺重新披上綠裝,讓綠水青山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云南探索旱作水稻種植技術是在趟一條新路,會不會破壞丘陵山區生態環境,還有待時間來驗證。云南旱作水稻高產是在特定區域特定條件下取得的成績,能否在其他地方復制,是否適宜大面積推廣,還需要進一步實驗和觀察。
紅星新聞發表評論《"水稻上山"是不是折騰,讓科學和事實逐個"銷賬"》追問,指出在不少人的質疑聲中,"水稻上山"后免不了要開墾土地、改良土壤,這會不會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又是否會引發泥石流隱患?之前網上流傳起了多張山體上修梯田、暴雨將其沖毀的圖片,這些圖片就被人跟"水稻上山"關聯,加劇了不少人對"瞎折騰"的擔憂。"水稻上山"有爭議很正常,究竟是不是科研突破也理應以科學和事實說話。在涉及三農之類的公共議題上,面對質疑,與其將其輕易地歸為"外行質疑內行",不如像上述部門一樣秉持"有疑必釋,釋必詳盡"的態度,梳理社會關切的"臺賬",用詳實事實和專業科普對其逐個"銷賬"。
要力爭糧食增產,也要守住綠水青山,正是很多關注者的關鍵訴求之所在,也該是依科學辦事之所向。只有用事實和科普消弭"水稻上山"激起的疑慮,才能帶動各方在"你尊重事實,我尊重科學"中雙向奔赴,最終讓專業的歸專業,也讓專業決策匯聚更多的"民聲"基礎。
"水稻上山"是不是"毀林造田、退林還耕"?官方回應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解決14億人的吃飯問題,首先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近些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嚴格保護耕地的制度措施,但一些地方仍然出現違規利用耕地搞"非農化"、"非糧化"行為,比如綠化造林、挖湖造景、挖塘養魚、種植苗木草皮等,必須要整改復耕。但在整改過程中,要區分情況、分類處置,不能簡單化、"一刀切"。要尊重自然規律,尊重作物生長規律,嚴禁不顧果樹處于盛果期、林木處于成林期、魚塘處于收獲季等客觀實際,強行拔苗砍樹,填坑平塘。要合理把握耕地恢復節奏,留足留夠過渡期,給農戶和經營主體合理準備時間。
"水稻上山"是否在走毀林造田的老路?6月23日,全國農技中心、耕地質量中心負責人正面回應并特別說明,一些地方在整改復耕中涉及退出林地轉為耕地。這些"林",不是以前"退耕還林"中為保護生態造的"林",而是近年來超計劃、超政策、超要求,違規在耕地上建的"林"。對這些林地整改復耕,不是"毀林造田",更不是有的網友所稱的"退林還耕"。
此前6月13日,自然資源部發布《關于在經濟發展用地要素保障工作中嚴守底線的通知》,明確提到實施補充耕地項目,應當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禁止在生態保護紅線、林地管理、濕地、河道湖區等范圍開墾耕地;禁止在嚴重沙化、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污染嚴重難以恢復等區域開墾耕地;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重要水源地15度以上坡地開墾耕地。對于坡度大于15度的區域,原則上不得新立項實施補充耕地項目,根據農業生產需要和農民群眾意愿確需開墾的,應經縣級論證評估、省級復核認定具備穩定耕種條件后方可實施。
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農業結構調整等確需轉變耕地用途的,嚴格落實年度耕地進出平衡。水庫淹沒區占用耕地的,用地報批前應當先行落實耕地進出平衡。各地要綜合考慮坡度、光熱水土條件、農業生產配套設施情況、現狀種植作物生長周期和市場經濟狀況、農民意愿、經濟成本等因素,系統謀劃農業結構調整、進出平衡的空間布局和時序安排,有計劃、有節奏、分類別、分區域逐步推動耕地調入。耕地調入后,應通過農民個人或集體經濟組織耕種、依法依規流轉進行規模化經營等方式,提高耕地長期穩定利用的能力。要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嚴禁脫離實際、不顧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強行將陡坡耕地調入;嚴禁不顧果樹處于盛果期、林木處于生長期、魚塘處于收獲季等客觀實際,強行拔苗砍樹、填坑平塘;嚴禁只強調賬面上落實耕地進出平衡,不顧后期耕作利用情況,造成耕地再次流失。
那么對于"水稻上山",你覺得是鬧劇還是創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