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關注 >

世界最新:用足區位優勢跨越趕超,淮安加速打造產業聚集高地

農業機器人從這里銷往全國、再生纖維生產工藝全球領先、新品小龍蝦即將爬上餐桌……6月25日、26日,第三批“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走進淮安,來自中央及省級的多家媒體記者走進園區、工廠、大棚等基層一線,見證了淮安各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

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南北共建走在前


(資料圖片)

園區里近一半的私家車都來自南京,廠房里各種機器人、智能設備琳瑯滿目 ……在全省南北共建的首個園區——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現代快報記者看到,雖然這里的基礎設施開工建設不足一年,一期工程已有多家企業投產。

江蘇嵐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周長征介紹,公司主要的產品為智能噴藥機器人和大田管理機器人,產品研發主導的特性要求他們不能遠離南京這個高校云集的區域,距離南京研發基地不足一小時車程的這處產業園剛好符合他們的需求。園區不僅給了他們良好的扶持政策,還集中力量建設3號廠房,確保了企業今年2月份順利投產。

南京與淮安地域相近,這里不少產業的發展都依托于南京蓬勃發展。在漣水春竺蘆筍產業園電氣化大棚里,漣水縣瑞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鄭標告訴記者,他種了4000多畝蘆筍,今年剛好是蘆筍收成最好的年份,每畝年產5000斤左右,畝均產值有4萬多元。“這些蘆筍一部分出口日本、韓國,其他都送到南京的眾彩市場,供不應求。”

如今,在漣水縣,小小蘆筍已經成為全縣傾力打造的大產業。目前全縣設施化蘆筍種植面積2萬余畝、年產5萬余噸,總產值超10億元,已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設施化蘆筍種植基地。

瞄準科技+綠色,傳統產業走出新路徑

紡織產業是江蘇的優勢產業,規模總量全國第一,蘇錫通高端紡織集群還躋身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淮安市洪澤區自上世紀90年代起,先后兩次承接了蘇南紡織產業的轉移,初步形成了從紡織纖維到面料織布、加工的產業鏈。一批新材料、高分子等重特大項目陸續建設投產,帶動全區紡織產業持續發展。

“這根比頭發絲還細的15D超細旦纖維,就是由廢舊塑料瓶制成的。它由72根更細的纖維組成,可用來生產汽車電池的絕緣膜。”在江蘇佩浦高分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鵬告訴記者,該公司是全球首家以物理法工藝突破規模化量產 15D 以內超細旦纖維級切片的企業,填補了該行業空白。企業投資新建的年產 25 萬噸綠色再生纖維產業鏈負碳基地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從 “一只瓶” 到 “一匹布”的全鏈條生產,相較于傳統生產方式,可減少 90% 以上的用水,經測算可實現負碳排放 12 萬噸。

盛夏季節,小龍蝦是餐桌上離不開的美食。不過,小龍蝦打洞繁殖的特性不利于提升養殖品質和產量。在盱眙縣馬壩鎮首批省級 ( 盱眙龍蝦 ) 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 “繁養分離 ” 和 “ 蝦稻共生” 的綜合種養模式,讓這一弊端徹底改變。目前,盱眙全縣龍蝦養殖面積達 91 萬畝,其中蝦稻共生 72.5 萬畝,池塘養殖 17 萬畝,年產龍蝦 12.3 萬噸,年交易 17 萬噸。全縣 50 畝以上大戶 4265 戶、500 畝以上大戶近 200 戶,畝均效益達到 3000 元以上。基地培育的個大肉肥的“盱眙紅 1 號 ”龍蝦品種, 生長速度平均提高 18.6%。經過國家品種審定后,即可大量上市。

數字賦能,營商環境“辦事效率最高”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企業發展的沃土,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園區牢固樹立企業需求導向,舉辦入園企業需求對接會,建立項目落地協調推進機制,構建了從企業注冊、稅務登記、廠房裝修、用工服務、基金投資等全流程服務體系,園區每個人都是招商員、服務員和銷售員,幫助企業解決落戶和生產經營中的問題。

為著力打造“辦事效率最高”的營商環境,自2022 年以來,淮安市委營商環境優化辦公室開發了項目全周期嵌入式監督管理平臺。全市 400 余個重大產業項目統一接入平臺,實時跟蹤,精準感知并打通問題堵點。平臺將項目全周期分為前期準備、立項用地、建設許可、施工許可、開工建設、竣工驗收、生產達效七個階段,倒排每個階段審批時限,能實現項目問題精準定位與超期提前預警。

“平臺運行以來,已發現項目問題 546 個,完全解決問題 414 個,完成率 75.82%。”淮安市委營商環境優化辦公室副主任張文兵介紹,平臺還建立了項目推進“ 黃旗”評價制度,對 30 日內未解決問題的責任單位給予“黃旗”警告,倒逼相關單位提升服務效率。2022 年全省“辦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速度考核,淮安市名列全省第一。

現代快報+記者 李娜 文/攝

(校對 許元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