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關注 >

我和我的家鄉 | 海南昌江:80名村務專員激蕩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記者 趙航

2023年,這是昌江在全省首創“村務專員”政策實施的第三年。2020年,昌江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探索設置“村務專員”專崗,聘用本村或本鄉鎮的高校畢業生回村協助村“兩委”干部開展村務工作。3年來,這80名村里的“自家人”,抱著滿腔熱血和建設家鄉的愿景,譜寫了一曲鄉村振興的故事。

就地公開選良才 組織機制有保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鄉村振興,組織振興是基礎,人才振興是支撐,沒人,振興只是空談。

對昌江的行政村而言,時代進步了,行政性事務和公共服務管理也變得復雜多樣。村干部年齡老化,力不從心是普遍“難點”;大學生返村工作率低則是關鍵“痛點”。昌江縣委、縣政府針對“難點”“痛點”按病下藥,給出的藥方就是“村務專員”制度。

所謂“村務專員”,是指在昌江80個農村(社區)設置的,協助村干部處理村務工作的專職崗位。乍看毫無新意,實則內藏玄機。

村務專員實行公開選拔,第一項要求就是戶籍為本鄉鎮或本村,2020年昌江首批80名村務專員無一例外都是“本鎮人”,其中大部分是“本村人”。“讓本村人在本村做事,一是減少了村務專員在住宿、交通等方面支出。二是可以將村務專員作為村級后備干部培養,引導進入‘兩委’班子。三是本村人做本村事,更能讓群眾接受,而且也可以作為村黨支部、村委會與群眾之間溝通交流的紐帶,可以更有利于推進基層治理。”昌江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陳杰在總結“村務專員”制度的經驗時這樣說。

昌江首批村務專員最小的22歲、最大的也只有32歲,全部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眼界寬、見識廣,加上對本地極高的熟悉程度,往往能在工作中起到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

從建強組織到整治環境,從企業落地到產品營銷,從森林防火到農村廁改……你能在鄉村治理方方面面看到他們的身影。

這幫“自家人”在干啥?村村精彩各不同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村務專員們并不只是在辦公室一坐,憑著高學歷和知識去出謀劃策。他們要為村子村民干實事,走街串戶,市場電商,鄉村沃野幾乎到處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

穿著防曬衣“走村串戶”的吉晨祥(右一)。受訪者供圖

“每天和電腦文件打交道多,實踐入戶和群眾打交道少,對村民情況了解就不夠細致、不夠深入。想要真的干好活,晴天一身汗、雨天兩腳泥才是常態。” 叉河鎮叉河村前村務專員吉晨祥這樣說。

之所以是“前”村務專員,是因為他工作突出、認真負責,按規定程序補選進入村干部隊伍,現在已經成了叉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吉晨祥在幫農戶賣肉。受訪者供圖

村務專員都在做什么?吉晨祥講了這樣一個故事。2021年,叉河鎮開展“消費助農”,村里有人養了牛,需要拉到鎮上去賣,但村民養牛內行,賣肉就外行了。得知情況后,吉晨祥自己跟車出村,客串了一把牛肉推銷商。其實吉晨祥也沒做過多少吆喝兜售、討價還價的事情,但一想到這些牛全是村民辛苦飼養長大的,多賣幾個錢就多回報了他們的勞動,吉晨祥只能硬著頭皮佯裝老練,跟精明的買家錙銖必較。“村民信得過我們,我們就肯定要幫這個忙,不能讓他們在收入方面吃虧。”吉晨祥語氣很鄭重。

烏烈鎮道隆村是革命老區,在這里任職村務專員的盧俊瑩,工作自然也與其他人有區別,她把重點放到了對烈士陵園宣傳守護上。

工作不到三年的盧俊瑩,整理的文案材料卻放滿了三個書柜。記者 趙航 攝

“阿瑩工作能力很強,尤其是在處理文案方面,幫我們緩解了很大的壓力,要是沒她,很多事情就不知道如何開展了。”道隆村組織委員周強對于這個“自家人”的村務專員有著很高的評價。

“道隆村革命烈士陵園是海南僅有的村級烈士陵園,這在全國也不多見,去年縣委宣傳部發起了撰寫道隆村革命斗爭紀實的工作,我也有幸成為了編委會的一員。”依托革命烈士陵園,盧俊瑩積極聯系昌江縣委宣傳部,促成了村史館的建立并協助編撰《道隆村革命史》。“我們主要就是整理村老鄉賢和烈士后人的手稿,盡管一些手稿筆記難以辨認,但這個過程非常有意思,每次整理完一個篇章,都會讓我對村里的革命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被革命歷史和犧牲精神打動的盧俊瑩,還主動到烈士陵園及村史館擔當了講解員,力求讓道隆村黨員群眾與到訪烈士陵園的訪客進一步了解這些歷史。

帶領郵政人員取貨的王義偉(左一)。受訪者供圖

烏烈鎮白石村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自然條件,非常適宜黑米生長。當地村民也有種植黑米的歷史傳統,但礙于留守在村里大多是老年人,一方面缺少規模化的種植經驗,一方面也沒有良好的銷售渠道,導致白石黑米名聲在外,收效卻并不顯著。

2021年6月,后來被稱為“黑米書記”的施揚成到白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施揚成的“黑米策略”里,王義偉發揮了作為年輕人的積極推動作用。他發揮策劃營銷專長,通過互聯網帶貨直播、網絡宣傳等方式不斷推廣“白石黑米”,促使白石黑米品牌愈加響亮,以及今年端午節推向市場的黑米粽,也深受歡迎。

臨時堆放在辦公室的白石黑米。記者 趙航 攝

采訪中王義偉所在的村支部辦公室,像糧店一樣堆放著一袋袋的黑米。王義偉隱在厚厚鏡片后的眼珠也像黑米發著漆黑的亮光。這位長得酷似鄉村教師的年輕人多才多藝,不但精于網絡和策劃,還擅長毛筆書法。他是省書法協會會員,書法作品筆力遒勁,他寫的春聯倍受家家戶戶歡迎。

叉河鎮唐村村務專員整合了800畝土地,示范帶動群眾發展毛豆產業;十月田鎮好清村村務專員幫助群眾繼續壯大香水菠蘿產業,助力好清村連續兩年獲得“全國特色產業億元村”稱號;石碌鎮山竹溝村村務專員積極聯系企業,促成“企業+群眾”的產業發展模式;王下鄉4名村務專員圍繞“黎花里”文創策劃打造“中國第一黎鄉”類似村務專員們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王義偉為村民們書寫春聯。受訪者供圖

從探索方法到形成做法 來自基層的昌江經驗

不僅是村民和村干部贊不絕口,“村務專員”們同樣得到了專家學者的高度肯定。

黃桂利,是一位國家注冊城鄉規劃師,從昌江走出去,在上海發長期研究城鄉融合發展、鄉村產業理論和實踐發展,他在實踐中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核心是產業,但關鍵是人才,特別是鄉村創新性人才。回到家鄉昌江,他把產業謀劃和人才培育作為最重要的事情在推進。

在他看來,村務專員是號召返鄉大學生回到家鄉,支持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返鄉大學生最需要的是具有實際的學習能力,跟創新能力的平臺,讓他們返村,建立一個長期可持續提升學習的平臺是長期培養年輕干部和企業家的關鍵,讓他們用到所學的知識結合鄉村創新產業,實際參與村里的建設,這就需要一個鎮乃至縣里有完善的引導機制,村務專員恰好起到了這個作用

“鄉村治理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是‘實現新老村民意見共治’,村務專員在這點上也有很積極的作用,他們本身是本地的村民。同時,學成返鄉也讓他們有了外來村民的特質,讓他們能更好地號召同學、朋友等新村民,共同參與到老村建設中來。”黃桂利補充說。

昌江實際的做法,也印證了專家的話。為了保障這批村里“自家人”的工作條件,昌江縣委、縣政府可謂不遺余力——組織部建立村務專員溝通專道,點對點了解村務專員工作困境、思想困惑,幫助解決鎮村隨意加派任務、個人施展才能難等問題。各鄉鎮定期召開村務專員工作例會,詳細了解村務專員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狀況,聽取村務專員意見建議,想方設法幫助解決問題。

村務專員任職上崗前全員安排崗前培訓,每年至少舉辦一期村務專員能力提升培訓班,不斷提升村務專員農村工作能力。其中僅2022年就有41名村務專員成為黨員發展對象。這支“年輕化、有素質、扎得住、干得好”的生力軍和后備力量,正在為昌江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昌化江奔流不息,把她感性的愛戀與理性的思考都留給鐘情的昌江大地,演繹出無數動人心弦的故事。而這一次的故事屬于鄉村振興,屬于這批村子里的“自己人”。(趙航)

關鍵詞: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