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股票 >

石家莊,有多少真搖滾樂迷?

炎熱的夏天,石家莊官宣要當“搖滾之城”,石(Rock)家(Home)莊(Town)的老梗成了官方戳章的城市招牌。


(相關資料圖)

從外部的產業環境來看,從淄博燒烤到貴州村超,再到石家莊搖滾,背后其實一脈相承,同樣都蘊藏著促進文旅的考量。

不過,從搖滾樂發展的內在理路來看,石家莊高舉起搖滾手勢的背后,仍然有不少待解的命題,絕非玩梗那般天衣無縫,甚至“石家莊”和“搖滾”這2個詞,也充滿宿命般的悖論感。石家莊若想玩轉搖滾,恐怕還得正視好幾組矛盾。

當然,石家莊并非喊口號,投入是實打實的,一口氣規劃了7-10月的音樂演出季,好家伙,這可是“季”,而不是“節”。

接下來,石家莊將持續舉辦一系列大型搖滾音樂演出活動,開展群眾性、公益性、常態化的惠民演出活動。

石家莊和搖滾的淵源并非只是個梗,華北第一樂隊萬能青年旅店(下文簡稱萬青)自不必說,相對論樂隊,旺財樂隊、星球撞樹樂隊,click#15的Ricky,盤尼西林的小樂也是從這座城里走出的。

當年石家莊制造的兩本搖滾雜志《通俗歌曲》和《我愛搖滾樂》在滾圈里也是盡人皆知。

尤其是《我愛搖滾樂》,這本“地下刊物”以口無遮攔,滾味十足著稱,在全國滾青心中有著啟蒙綱領般的崇高地位。

其實,國內不乏比石家莊更具搖滾資源的城市。

不說北京,至少還能數出西安、武漢、成都……但這些城市并沒有官宣和搖滾的親密關系。

原因也不費解:

一來,這些城市手握形形色色的誘人名片,并無“身份焦慮”;

二來,搞搖滾音樂節仍舊限于小圈層和有限場域,可一旦把搖滾當作城市IP,就意味這種亞文化將大面積暴露在主流文化視野中,難免會形成碰撞,如何協調好可能發生的沖突,著實是一道難題。

某種程度上,這并非只是石家莊的難題,而是當下搖滾樂所面臨的難題。

“殺不死”風波:好搖滾,但不好宣傳

千禧年前后是石家莊樂隊的井噴期,用萬青的鼓手馮江的話說,“就跟從石頭縫里蹦出來一樣,一下子石家莊有了好些樂隊。”

實際上,那些年也是石家莊經濟的衰落期,這里的搖滾是從煙囪的灰燼里,彌漫的藥味里,PM2.5里唱出來的。

石家莊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工業城市,歷史不到百年,藥廠和紡織廠曾經興盛一時。但好景不長,20世紀末傳統工業衰落,工人大批下崗,此后一直深陷經濟萎靡,產業變革乏術的困境。

石家莊的失落不僅因為時代的變遷,也因為地域的尷尬——在京津的虹吸效應下,雖為省會,卻無奈地在夾縫中求生存。

央視《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9—2020》將石家莊評為了“全中國最忙碌的城市”,調查的測量標準是市民的休閑時間。

這條新聞讓當地人陷入深思:為什么他們這么忙,忙到超過北上廣,生活卻沒變好?

知乎上的一串回答指向了工資不高,私企幾乎都是單休,不少企業經營艱難,管理體系落后……這里的人們都很忙,但似乎忙得不見成效。

石家莊的城市氣質浸染了這里的音樂文化。楊旭在石家莊經營“守望者”Live House,同時也擔任一些音樂節目包括《樂隊的夏天》的音響師。

他覺得石家莊音樂有一種別樣的味道——“也許有些灰暗,就像我們看黑白照片一樣。跟我們聽武漢、成都這些地方的音樂人的東西不一樣,他們的音樂里透著高興和玩的心態。”

說白了,石家莊的搖滾就是“高興和玩”的反面——是“苦悶與勞碌”,是“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

某種程度上,石家莊和萬青的代表作《殺死那個石家莊人》已經“鎖了”。這首歌唱出了這片土地上平凡之家的困境——冷漠的父親、絕望的母親、尚未馴服的兒子。

歌詞如刀,刺穿了世紀之交石家莊乃至河北平原平淡日常下的壓抑情緒。

萬青的地域色彩和批判精神都是骨子里的,雖成名已久,但樂隊成員仍舊留在石家莊過著接地氣的生活。

除了那首成名曲,《秦皇島》、《河北墨麒麟》以及《冀西南林路行》,都體現了“純正河北血統”。

(《殺死那個石家莊人》歌詞)

萬青在圈子里很火,并不意味著他們擁抱了商業化。專輯打磨以十年為單位;曲子好聽,但沒那么好蹦;歌詞,則是一首首關于創傷的敘事詩。

國搖圈子里,何為“搖滾精神”眾說紛紜,卻奇跡般存在一個“最大公約數”——萬能青年旅店。用樂評人張曉舟的話說,“萬青奇妙地統一了不同戰線的審美標準”。

而對官方來說,萬青卻引發了某種分裂——這支富有聲譽的本土第一樂隊是個“一定要宣傳”又“不太好宣傳”的復雜IP。

前兩年那首“魔改”了歌詞,引發爭議的《殺不死的石家莊人》,也正是這種擰巴心態的產物。

石家莊想要宣傳本土搖滾,面臨的尷尬是“石家莊的不商業,商業的不石家莊。

”2019年火遍全國的《樂夏隊的夏天》第一季里,盤尼西林和CLICK#15是名列前五的兩支年輕樂隊,巧的是,這兩支樂隊的主唱小樂和Ricky都是石家莊人。

節目里小樂摟著Ricky的脖子說:“石家莊力量。”

這兩支樂隊都有不小的商業價值,尤其是盤尼西林,早已是各大音樂節的常客。但“英倫”的小樂和“Funky的”Ricky都太不“石家莊”了。

“精神曼徹斯特人”小樂在接受采訪時坦言,自己呆過的城市很多,對石家莊并無特殊的歸屬感。

我只能從某種“清奇”的角度串起這些New Boy和石家莊的關聯——除非,石家莊當真要做“國際莊”?

亞文化特性:民間的,而非大眾的

成立于2002年的萬青(前身是組建于1996年的The Nico),迄今為止只出了兩張專輯。

但在不少樂迷看來,這支樂隊已經足夠分量和崔健構成中國搖滾的一體兩面——如果說,崔健對宏大主題和群體精神不懈追索;萬青則對普通的人、個體的困境,做了詩意和敏銳的關照。

《殺死那個石家莊人》歌詞里那個孱弱苦悶的乒乓少年,已然屹立在中國搖滾史。

(萬青成員與首專海報)

阮千瑞為萬青設計首專封面那會兒,主唱董亞千領著他,蹬著自行車轉遍了石家莊,見到了河北師大附中,去了藥廠宿舍,看了早已改名的人民商場,甚至《大石碎胸口》的洗浴中心也沒錯過。

阮千瑞明白了,“那不僅是個意象,歌詞中的細節都是現實生活的映射,全然有跡可循。”

萬青的創作根植故土的現實,但在當地,他們的受眾并沒有想象中廣泛。放眼全國,搖滾樂仍是屬于小眾的青年亞文化,石家莊的文藝產業底子比較薄弱,市民生活與搖滾的關聯就更有限了。

這里出過一些優秀的搖滾人和歌曲,但不意味這些音樂就擁有了廣泛的受眾。

且不論石家莊此番造勢能夠吸引到外地游客,搖滾經濟能否長期帶動足量的本地消費,實際上也得打一個問號。

搖滾城本質:消費的,還是文化的

石家莊宣告“搖滾之城”,無非想讓這個缺乏標簽的城市“酷”一點,“鮮明一點”,吸引人一點,如此才好搭上“青春文旅”的沸騰列車,促進地方經濟。

這些天,石家莊的確被音樂點燃了,演出遍布全城,街頭大合唱隨處可見,氛圍真的不錯。

但也不難察覺,不少樂隊唱的往往不是自己原創歌曲,也時不時會演唱流行或民謠歌曲。

走一條粗放的“泛搖滾”的路線不妨礙引爆一波本地市民的參與熱情,畢竟大部分群眾并不在乎什么風格,出門遛彎能聽到免費演出,聽個好聽的旋律,聽個熱鬧的氛圍,就已經足夠了。

但顯然,石家莊唱搖滾的目標并非只是“城內自嗨”,而是吸引外地游客留下真金白銀。

那些沖著“搖滾”而來的外地人,尤其是石家莊期待已久的京津兩地的樂迷朋友們,恐怕沒那么輕易為“不夠搖滾”“只求熱鬧”的街頭大合唱買單。

如何做出個性化、高質量的音樂節,并迅速提升城市文旅配套,是石家莊需要思考的。

搖滾畢竟是一種文化,它和烤即吃的燒烤不一樣。事實上,當下石家莊的搖滾文化和搖滾人才并不充分。

石家莊曾經出過不少搖滾先鋒,但千禧年初那段“好時光”后,他們大多離開了石家莊,上京的上京,轉行的轉行。

除了萬青這個“異數”,活躍在石家莊有號召力的樂隊相當有限。

目前,石家莊對搖滾概念的投入傾斜在下游的消費端,但如果真的想要形成一條有持續活力的搖滾產業,則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財力在上游的培育上。

比如:對現有的Live House進行必要的扶持、將老舊廠區改造為富有本地搖滾元素的演出場所、挖掘并支持年輕的本地樂隊出專輯、設立相關培訓機構和學校、鼓勵高校學生開展樂隊活動……

培育文化,必定是高投入慢產出的,需要對搖滾文化的深入理解,更需要開放、包容、精細化的思維。

結語

(圖片來源:石家莊發布)

石家莊想坐穩Rock Home Town,著實面臨不少難題,但路總是要一步步走的。

不妨構想,石家莊打造“搖滾之城”可能存在的三個階段目標:

短期目標——在全國叫響“搖滾之城”的名頭,營造演出氛圍,吸引本地市民走上街頭接觸搖滾樂,這事已經初步辦成了。

中期目標——靠“搖滾之城”的名號,舉辦有特色、高質量音樂節,吸引游客前來,這事才剛要開始。

長期目標——扶持搖滾人,培育搖滾文化,成為實至名歸的“搖滾之城”。這一步尚不得見,但也恰恰是真正打好“搖滾牌”的關鍵所在。

無論石家莊的搖滾突圍能否鑿開文旅堅冰,無論“搖滾之城”能唱到第幾季,至少有一點還是值得寬慰的——喊出“搖滾之城”的口號,讓這座習慣了隱忍的沉默之都喧鬧了起來。

忙碌得忘記休閑的石家莊人,在歸家的夜幕中,能夠聽上一曲,唱上一曲,這也挺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