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鋰離子電池的共同發明人、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共同獲得者約翰·班尼斯特·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博士于6月25日去世,距離他101歲生日僅剩一個月。古迪納夫博士的學生尼古拉斯·格倫迪什(Nicholas Grundish)證實了這一死訊。
圖片來源: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根據諾貝爾獎網站顯示,古迪納夫博士于1922年7月出生于德國耶拿,父母是美國人。在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學習數學后,他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氣象學家在美國陸軍服役。
(資料圖片)
古迪納夫博士于1986年加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擔任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一職,并擔任Virginia H. Cockrell Centennial Chair in Engineering講座教授。
古迪納夫博士發現并開發了關鍵材料,且該材料可以為便攜式電子設備提供所需的高能量密度,從而引發了無線革命。如今,采用該陰極材料的電池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應用,包括手機、電動工具、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其他無線設備以及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
古迪納夫博士與沃克機械工程系(Walker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的其他材料科學家和工程師不斷研究電池材料,例如固體的化學、結構和電學特性之間的關系,解決基本的固態問題,以便設計出能夠實現工程功能的新材料。
1943年,古迪納夫博士在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獲得數學學士學位,并于1951年和1952年分別獲得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物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后,古迪納夫博士在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林肯實驗室開始了職業生涯。在那里,古迪納夫博士為數字計算機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的開發奠定了基礎。離開麻省理工學院后,古迪納夫博士在1976年至1986年加入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擔任教授和無機化學實驗室主任。正是在這段時間,古迪納夫博士發現了鋰離子電池。
1979年,古迪納夫博士證明,通過使用鈷酸鋰作為鋰離子可充電電池的陰極,可以使用金屬鋰以外的陽極實現高密度的存儲能量。這一發現為鋰離子電池的發展鋪平了道路,而現在,鋰離子電池普遍存在于便攜式電子設備和電動汽車中。
離開牛津大學后,古迪納夫博士加入了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并在科克雷爾學院沃克機械工程系和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擔任教職。
古迪納夫博士共著作有8本書和800多篇期刊文章,并獲得了眾多國內和國際榮譽,包括日本獎(Japan Prize,2001年)、費米獎(Enrico Fermi Award,2009年)、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2014年)和國家科學獎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美國,2011年)等。2019年,他與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的M.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旭化成公司化學家Akira Yoshin一起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并以97歲高齡成為歷史上最年長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此外,材料科學領域的約翰·B·古迪納夫獎(John B Goodenough Award)就是以古迪納夫博士的名字命名的。
關鍵詞: